我国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本土化实践
2023年03月09日 09: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9日总第2606期 作者:马德峰

  我国儿童人口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但面向该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保护资源总体偏低,导致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呈现脆弱性,趋于边缘化。在此背景下,推行以儿童优先为准则的友好社区(城市)建设势在必行。令人欣慰的是,我国深圳、上海、成都、武汉、长沙等城市在这方面已经展开试点,迈出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重要一步。

  其一,儿童友好社区的政策倡导。自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人类住区规划署联合发起《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以来,儿童友好理念契合了城市化之中的儿童成长环境改善及其儿童发展问题之需,因而得到我国政府部门的积极响应。考虑到我国城市居民家庭的人口特征,以及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的调配状况,社区成为城市服务供给的基础和关键平台。因此,试点城市先行出台“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社区建设方向注重应急型与发展型并行,努力做好基层社区品质提升。政策倡导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者购买项目等形式,达到政策、空间、服务、环境等为一体的治理格局,创建安全、包容和响应儿童需求的友好社区。

  其二,儿童友好社区的标准化建设。作为改造城市社会的方案之一,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核心在于将那些理论性、原则性的构想转换成可操作的具体方案。为此,试点城市树立以儿童为本的理念,大力吸收国外经验,推出涉及空间营造、服务提供、制度建设、文化引领等内容的建设标准和行动框架,确保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受保护权得到保障。特别要指出的是社区儿童游乐场地的打造,其标准化建设就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开辟适宜的尺度空间,选用适宜的色彩搭配,铺上沙子等柔软材料,种植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的无刺无毒品种,规范扶手的粗细程度、开口直径等数据,建设安全第一、寓教于乐的适儿化游乐设施,进而有效解决儿童户外活动问题。

  其三,儿童友好社区的特色化探索。从国际上看,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着力打造以社区为基础的家园服务场所,致力于提供一个安全的活动空间,以保障广大儿童的福祉。在我国试点城市,基于社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和“儿童之家”建设已有成果基础,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因地制宜注重进行特色化归纳提炼。例如,深圳以空间类型和功能特征为依据,将儿童友好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之中,全域推进儿童友好街道、社区、学校、图书馆、公园等载体建设,培育以儿童青少年服务为主导的社会组织;结合当前人口生育政策调整,倡导并营造生育友好的氛围;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一网统管、一网统防、一网统办”的智慧治理模式,提升儿童教育卫生服务保障水平,从而形成适儿化的本土区域特色和服务品牌。

  由上述我国试点城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实践来看,呈现出三方面特征。

  自上而下的社会策划。目前,我国城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遵循社会策划模式,即在理性方法指导下,依靠专家学者的知识智慧,在准确把握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使命、宗旨、政策、资源的基础上,确立建设目标,并以此为导引,从预选方案中选择最优工作方案,然后结合社区居民现实需要,动员和分配资源,并在工作结束时对计划执行情况加以总结。该模式比较注意专家学者的作用,整个决策行动都有更高的效率,能够保证服务的质量。其存在的不足或者潜在影响是,社区居民的参与率比较低,导致居民对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计划本身缺乏兴趣与投入;同时,儿童及其所在家庭对政府提供服务产品的依赖性上升,极易导致被动人群的出现。

  儿童主体需求的间接表达。就儿童个体而言,存在三种主要需求:第一,感觉性需要。当个体被问及是否需要某一特定服务(如安全、健康等)时,其反应就是感觉到的需要。第二,表达性需要。当个体将自身的感觉性需要通过行动加以表现和展现时,就会成为表达性需要。第三,比较性需要。与其他个体或者社区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在个体内心产生的需要。问题是当前儿童友好社区规划建设缺乏儿童主体的实际参与,需求信息多为父母或者长辈代为表达或者传递,故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要认真收集、倾听儿童主体需要信息,吸引儿童实际参与,精准提供服务要项,特别是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审视城市社区建设,让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能够真正触及城市社区中的每一位儿童。

  与其他系统工程的有效衔接。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是城市社会治理的一个部分,需要将其与其他系统工程建设统筹起来考虑,如建立高效复合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满足学有所教的全龄教育,完善全面关怀的人口生殖健康服务,提供无处不在的休闲健身空间,构建畅行可达的交通出行系统等。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应充分挖掘社区内部资源,布局应尽可能与自然要素紧密结合,让儿童与自然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在具体建设上,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完善党政主导、社会参与的共建机制,最终达到将儿童活动网络融入城市街区的开放体系,使儿童活动与城市生活最大限度地融合,确保城市平台建设优先考虑儿童最大利益。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意味着“新基层、新生活、新成长”的显著变化,将会极大提升当前儿童福祉水平,能够充分发挥儿童的潜能,满足居民家庭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苏南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