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2022年03月25日 08: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3月25日第2375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晓真

  近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了题为《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与弱点》的最新报告,报告总结了自1890年以来全球气温上升1.1℃对自然和人类造成的影响,并指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正变得愈发有限,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再次敲响警钟。

  该报告分析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减弱的五点原因。一是如果不对气候变暖加以遏制,其危害将进一步放大。2014年以来,热浪、干旱、野火和其他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已远远超过自然演变的规律。这些气候危害严重破坏了全球生态系统,甚至导致了不可逆转的损失,例如物种灭绝。人类正面临着粮食和水资源安全问题加剧,由食物、饮用水等传播的疾病发病率增加,以及身心健康状况恶化等冲击。如果不对全球变暖加以控制,这些气候危害的增加将不可避免。

  二是适应性达到极限。目前,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许多适应性举措不再有效。事实上,适应性举措既有“硬性”极限,也有“软性”极限。在自然系统中,“硬性”极限意味着人为干预无法产生效果。如果海洋温度继续升高,一些珊瑚礁可能会完全消失,而仅依靠“适应”无法解决此类问题。换言之,适应性举措不能避免所有损失,且这些损失会在世界各地不同程度地呈现出来。

  三是“适应不良”。一些适应性举措进一步加深了现有的社会不平等并导致不良后果。例如,建造海堤原本是为了保护人类定居点免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但由此造成的雨水淤塞又会导致洪水在该地区成为新风险。不幸的是,此类案例并不少见,且对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影响最大。

  四是城市面临挑战和机遇。全球有3.5亿城市居民面临水资源短缺,极端气温等也加剧了空气污染等城市中持续存在的问题。同时,报告还列举了城市可采取的诸多适应方案,其中很多方案会让城市变得更加“绿色”。比如,通过在上游种植树木来防洪和为房屋遮蔽热浪,恢复红树林以保护社区免受海浪侵袭等。

  五是“机会之窗”正在迅速关闭。实现“气候适应性发展”,要将适应性措施与温室气体减排相结合,这需要充足的资金、包容的治理、透明的决策以及广泛的参与。当前,全球近一半人口生活在极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区域;全球1/3人口暴露在有致死风险的高温天气中,这一比例到21世纪末可能增加至3/4。到2050年,将有大约10亿沿海居民每年都面临严重的水灾。同时,温度和湿度上升会促使蚊虫滋生,向人畜传播疾病。这意味着缺乏医疗基础设施、数据搜集能力较弱、早期预警系统欠完善和疫苗接种能力不足的贫困国家会面临更严峻的困境。

  留给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时间已十分紧迫。报告作者之一、美国克拉克大学国际发展、社区与环境系主任爱德华·R. 凯尔(Edward R. Carr)强调,国家、社区和个人都应认识到转型的必要性,要探究转型对哪些人影响最大,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规划、实施管控。他表示,已有案例能够充分证明通过转型来适应气候变化的可能性。在澳大利亚,人们已经开始可再生农业实践,增加土壤中的碳存储,进一步改善土壤状况。农民的合作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也得到增强。

  凯尔提到,一些政客会因为转型成本过高而选择保持现状,但事实上,人们一直在为应对气候变化不力而付出代价。报告用充分的证据表明,全球变暖加剧将带来更加广泛的危害。据估计,目前仅城市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本每年就高达640亿—800亿美元。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1世纪中叶,这一成本可能会达到现在的10倍。因此,加快转型十分必要。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