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课程的育人功能
2020年04月23日 03: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4月23日总第1913期 作者: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 王俊菊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因此,翻译课程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承担育人使命,在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广博知识的同时,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

  翻译是科学,有规律可循;翻译是艺术,是复杂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活动。翻译的目的是促进不同族群的对话与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更好地欣赏和包容其他文明的璀璨。换一个角度看,翻译是目的,可以培养学生在掌握两种语言的基础上,结合不断的翻译实践,熟练掌握各种技巧,提高翻译水平,提高互译能力;翻译还是手段,是促进语言学习的绝好方式和绝佳途径,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语言的特点,提高对所学语言的敏感程度和不同文化的理解,从而具有良好的双语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翻译课程可以实施全人教育,贯穿课程思政,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知识结构、翻译能力、高阶思维、综合素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通过各类翻译任务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备信息整合能力、反思探索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论证能力与逻辑思辨能力等,能够有效对外传播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第一,情感态度方面。翻译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要正确理解并贯彻执行,具备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根据我国国情,选择好作品进行译介。

  第二,知识结构方面。翻译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翻译涉及不同的语言多元文化,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和多种学科领域均有密切的关联,更涉及历史、宗教、政治、地理、军事、外交、经济、文艺、科学、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多方面的社会文化知识。

  第三,翻译能力方面。翻译课程能够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双语完美表达原作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种翻译工具进行翻译,能够熟悉翻译理论和常用技巧,善于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进行跨语言转换。同时还要具备研究能力,对原作及原作者进行认真的科学研究,把握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原作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四,高阶思维方面。翻译活动都具备认知性、个体性、合作性、情境性、社会性、文化性、专业性和跨学科性等特点。在翻译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复杂信息进行梳理、归纳、分析、整合、比较、评价并加以创新。相对于其他学习活动而言,翻译任务的挑战度更大,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第五,综合素养方面。翻译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与合作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规划、自我调适、自我管理、合作学习、拓展学习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对外交往中体现文化自信,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体裁法和过程法,采用课堂讲解、互动研讨等方式,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活动,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需要多角色开展教学,扮演讲授者、组织者、帮助者、促成者、指导者、参与者等,突出教师的赋权,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由教学到导学的转变。学生多角色开展学习,扮演翻译者、评审者、修改者、受众等,形式多样,深度参与,强调共情,切实做到以学习为中心。学习方式可以是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等,能够切实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实现全人发展。

  具体而言,翻译活动可以兼顾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翻译的不确定性本质使之非常适合于口头讨论,翻译内容的选择也同样可以超出书面语言的范围,扩展到有关日常生活的各种口语题材。翻译活动能兼顾准确性和流利性。翻译是个自然的语言处理过程,语言的真实性能在其中得到充分体现,各种语体、各种语域的素材都适合课堂翻译活动,可根据学生的水平和不同需要灵活运用。翻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从多种可能的答案中做出最佳选择的过程,能引导学生在进行推断和讨论的同时,挖掘自己的语言库,激活知识网络,搜寻最为恰当的表达。在这种既有自由度又有限制性的活动中,学生能够了解两种不同语言体系之间的差异和干扰,既对语言现象有了清晰的感性认识, 又能了解语言之间的灵活、动态和多维对等性,这对实际语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今,我国的翻译工作者肩负着内引外联的任务,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要以对外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宣传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文化为己任,积极推动中外交流,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出贡献。为此,翻译课程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扎实的双语基本功、丰富的百科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较强的跨文化能力、厚实的翻译专业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能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鉴于此,我们需要着重考虑翻译课程与外语教育及其理论的关联性,将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有机结合,各类翻译活动的设计须突破技能训练的局限,不断深化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的融合发展,将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作为翻译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从翻译教学到翻译教育的根本转变,全方位体现翻译课程的育人功能。

  译无止境,达人成己。翻译教育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