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和指导战争的科学指南
2021年09月23日 09: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9月23日第2256期 作者:邹永明 罗啸川

  战争认识和指导理论,亦称“战争认识指导论”,是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探索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战争指导理论。它在汲取历史上关于战争认识和指导的积极成果,特别是深刻总结中国革命战争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入阐明了人们关于战争认识的对象及其产生、运动发展的辩证过程,科学地反映了战争认识与战争实践、战争中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充分肯定了人在认识、指导战争中的自觉能动性,为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

  全面认识战争

  分析战争双方情况。毛泽东强调指出,要熟识战争双方各方面的客观情况,“明于知己,暗于知彼”或“明于知彼,暗于知己”都是战争认识上的片面性,都是不能解决战争规律的学习和使用问题的。指挥员的正确判断、正确决心、正确部署,战争认识辩证过程以及制定和实行军事计划,都需要全面客观认识战争情况;要从战争双方历史与现实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以及外交和所处自然地理等条件出发,客观、全面、辩证地分析研究这些因素与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和条件可能的发展与变化。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性质和目的。

  分析比较战争特点。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强调,研究和指导战争就必须把战争放在内外所有的条件和因素的普遍联系中去考察,就要全面认识和把握其特点。譬如,在研究和指导中日战争时,毛泽东坚持从中日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自然诸条件等各方面实际情况出发,概括和分析出中日战争双方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这些特点决定了中日战争运动发展的根本规律,即中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如果不全面把握战争的特点,单说敌人是帝国主义强国,或者单是大小或单是进步退步、多助寡助,就有陷入亡国论的危险。所以毛泽东说“只有依据全部敌我对比的基本因素,才能得出正确的回答。……我们说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是从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

  研究战争制胜规律。“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在长期的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毛泽东深入研究战争的客观实际情况,辩证地分析战争运动过程中各种矛盾和因素的本质联系,从而揭示出战争运动发展规律,形成了毛泽东别具一格的战争规律论。他还认为,战争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要尊重战争的客观规律,在既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争取战争的胜利;战争规律是发展的,研究和指导战争就要着眼于其规律的发展变化;战争有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既要研究一般战争规律,又要研究特殊战争规律。

  正确指导战争

  战争是敌对双方综合力量的较量,构成战争力量的有政治、经济、军事、时间、地理、天候等诸多因素。综合力量的强弱是相对的,强者强中有弱,弱者弱中有强。这种战争力量的强弱对比表现出来的相对性,是战争中强弱转化的重要客观基础,它使以弱胜强、以劣胜优成为可能。

  有了强弱转化的客观基础,正确的主观指导就是实现力量强弱转化的关键。在战争过程中,正确的主观指导,不仅可以促进有利于己的因素的发展和充分发挥其效力,而且可以弥补、克服和减杀不利于己的因素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不利于敌的因素的发展和充分发挥其效力,而且可以压制、削弱有利于敌的因素的发展及其作用。同时,还可以在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制造一些新的条件,从而创造出更加有利于己的态势和形势。这样,就可以促成双方力量的转化,使原来己方强的因素变得更强,弱的因素由弱变强,使战争力量的对比和有利的形势朝着己方转化。

  辩证看待战争认识与实践

  毛泽东认为,战争认识指导战争实践是一个辩证过程,战争认识是在战争实践基础上由战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战争实践,这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辩证过程。认识的感性阶段,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客观到主观的认识过程,也是形成战争决策和战争计划的阶段。毛泽东曾经指出,指挥员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整个的认识过程。

  认识情况的过程,不但存在于军事计划订立之前,而且存在于军事计划订立之后。当执行某一计划时,从开始执行,到战局终结止,这是又一个认识情况的过程,即实行的过程。此时,第一个过程中的东西是否符合于实况,需要重新加以检查。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认识,构成新的判断、定下新的决心,把已定计划加以改变,使之适合于新的情况。这是由战争的理性认识回到作战实践、由主观到客观的认识过程,也是在作战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完善已有计划的阶段。

  关键在于科学性与实践适应性

  衡量一种军事理论是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除了军事实践的客观需求之外,主要还取决于其本身的科学性和实践适应性。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关于战争认识和战争指导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必然内在地规定着它具有较之古今中外各家各派军事理论更可靠的真理性品格。

  毛泽东关于战争认识和战争指导的理论产生于长期的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并能动地反作用于这个实践,非常成功地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胜利,表明它具有很强的实践适应性。事实上,从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就必然内在地规定着在其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具有很强的实践适用性。因此,这就使其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仍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不会因为战争情况和条件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仍然是科学研究战争的锐利思想武器。只要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战争认识和指导理论,正确地掌握它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全面地考察和研究战争实践的新情况、新问题,真正做到两者紧密结合,就一定能充分发挥理论对战争实践的科学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空军93184部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四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