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创作理念深切回应人民需求
2021年09月23日 09: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9月23日第2256期 作者:陈立敏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2020年11月,“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被写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媒体融合步入“深度融合时代”后,将对内容创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创作主体适应新要求,不断进行创新。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电视剧《山海情》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部剧自播出后收视率不断攀升,在社交媒体上亦获得极佳口碑。它的成功,是创作主体基于“创作理念、内容表达、情境营造”的全方位创新。究其根本,是创作主体对电视文化人民性需求的深切回应。

  创作理念:体现“求专”“求真”文化立意

  电视剧的创作理念反映文化立意。电视剧的文化立意主要指创作主体在创作理念层面上的文化追求,它直接影响着作品蕴含的文化潜力。《山海情》在文化立意方面,树立了“求专”“求真”的理念并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所谓“求专”,就是保证内容创作的专业水准。《山海情》的创作团队由知名导演孔笙领衔,导演在接受访问时谈到了在保障专业性方面团队所做的诸多尝试和努力。仅剧本创作环节就能体现对这一理念的极致追求。在2020年初剧组启动时,编剧首次在故事发生地宁夏完成实地走访。后在疫情防控紧张期间,调研工作受到限制,但团队并没有通过“想象”补充剧情,而是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编剧与导演通过多次线上沟通对剧情细节进行推敲、把控,以保证情节的吸引力和说服力。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之后,剧组又分两次进行实地调研采访,确定了剧本的最终方向。在拍摄过程中,依然通过不断与亲历者交流对剧本进行再完善。

  所谓“求真”,就是坚持讲真实故事。一方面,剧中诸多情节、人物形象都不是凭空设定,而是在真实的故事、人物原型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团队希望通过“求真”理念达到让扶贫剧“不悬浮”的目标。导演在接受访问中谈到,真实和真诚是《山海情》创作成功的秘诀。“求真”的另一个面相是不回避现实矛盾。如扶贫过程中的传统与现代、开放与保守的碰撞均被全力展现。再如扶贫干部形象也并非都是“高大全”,农民形象也并非都淳朴无华亦有狡黠自私的一面等。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因此变得立体丰满,可信度增强。创作团队希望讲述一个“先让自己相信、才让观众相信”的故事。“求专”“求真”的文化立意使得《山海情》具有了较高层次的文化追求,保证了整个创作过程的高标准。

  内容表达:紧凑结构与情感叙事的交融

  贫瘠地区“再造江南”无疑是好的扶贫题材,但好的题材需要好的内容表达。《山海情》在内容表达方面值得称道,尤其是在结构、叙事两方面的创新,有效地支撑起了剧集的文化立意。

  在结构安排方面,《山海情》摒弃了冗长、绵密的结构搭建,剧集总长定为23集,远低于传统电视剧动辄好几十集的结构安排,但又比一些剧集紧凑的网剧更具备叙事空间,以便于反映当地近30年的沧桑巨变。《山海情》选取了当地扶贫的几个重要时间节点,辅以简单背景介绍后就开始铺展剧情,既能保持剧情的连贯性,又不至于有跳脱感。始终把握住“扶贫”主线,以黄轩扮演的基层扶贫代表的工作贯穿起整个剧情。剧中人物众多,每个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也很多,但并没有对这些故事一一详细展开,而是把“支线”尽量削减,比如主角“马得福”的恋爱婚姻线,只用几个转场、几句话就侧面介绍清楚了,省去了相遇、相恋、婚嫁诸多过程,并没有过多渲染,但展现给受众的印象并不突兀。如此主次分明、结构紧凑的安排,使得整个剧情的推进十分有力,能有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在叙事方面,《山海情》侧重多维度、立体化的情感叙事,既展现了闽宁两地的帮扶情,也贯穿了极易引发受众共鸣的亲情、爱情、友情、师生情等。在两地帮扶情塑造方面,成功塑造了陈金水、凌一农等鲜活的帮扶者形象,展现了闽籍各界扶贫人士无私的付出。在亲情、爱情、友情、师生情叙事方面,也突破单一化、刻板化叙事窠臼,突出立体化、多面相叙事。例如在亲情叙事中,着重渲染了马得福、马得宝的兄弟情,白麦苗和白校长的父女情,马喊水和尕娃妈的兄妹情等。其中有误解、有矛盾、有无奈,但更多的是亲人之间血浓于水的情感联结。正是这些多侧面、基于人性的情感力量,召唤着受众的同理心,使受众不断产生基于代入感的情感共鸣。

  情境营造:用细节还原真实

  如果电视剧的内容与题材设定与其历史语境不相符合,无法还原典型环境,那么它在观众心目中的真实性就会大打折扣。《山海情》在细节打造方面下足了功夫,其细节打造是全方位的,包括制景、服装、台词等。因旧址已无法还原当初的原貌,在制景方面,美术团队在有限的筹备期重新选址再造了一个当年的扶贫村。整个扶贫村的村容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跨度近30年,美术团队就去努力还原这种巨大的变化。为了再现当地扶贫产业种菌菇的场景,美术团队专门请教了当地的种菇高手,向剧中种菇专家的原型讨要技术资料,与当地菌菇种植企业合作,控制蘑菇生长速度、产量以配合剧情进展,尽量保证技术细节的真实。这些细节对营造真实的情境功不可没。

  全剧在演员选择、服饰、台词等其他细节处理方面也十分到位。此剧中诸多演员的表现均是上乘,而一些细节的处理才见功夫,其中饰演剧中扶贫干部马得福儿时形象的演员,出场时间虽短暂,却是创作团队精心挑选的。剧中水花角色的女儿形象,也随着时间推移更换了几次演员,以确保人物形象的贴切。剧中的服饰也随着年代变迁、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更换,时代感十足。另外极具闽宁地方特色的方言也为本剧增色不少,营造了浓郁的地域亲切感。用细节还原真实的情境创新是此剧获得受众认可的重要因素。

  人民指向:专业融合传播主旋律

  《山海情》为媒体深度融合时代主旋律题材影视的创新表达提供了新的思考。《山海情》的创新实践,可总结为“基于专业性基础上的人民性”。即在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基础上,深刻洞察人民群众内容需求心理、接受方式的变化,并通过创新服务竭力满足这些需求和变化。这里需要对媒体深度融合时代的影视创作专业性、人民性有更深入的理解。于专业性而言,创作主体首先要明白在深度融合时代,权威不等于专业。其次要明白专业的认可主体是受众,不是创作者的自我欣赏,应该与受众形成舆论上的同频共振,这就需要创作主体以内容为媒、增强作品的对话性。于人民性而言,需要创作主体对其有全方位的理解。人民性是我国电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底色和特色优势。当下我国电视文化的人民性内涵,可从主体性、历史性和生活性三个维度去理解。《山海情》在这三方面都做得很到位:将当地老百姓当作叙事主体;充分展现中国人吃苦耐劳、改造环境的奋斗精神;淋漓尽致表达当地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人民性也是这部剧之所以成功的文化之魂。《山海情》是媒体深度融合时代主旋律内容创新的一次成功实践,而更多的主旋律内容创新依然在路上。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