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中国建筑几千年来连绵不断的技艺传承,呈现出丰富的绿色表征。这种绿色表征既切合了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妥善处理,也在实践层面上观照了创新驱动的可能性。
香山帮是江南地区(环太湖流域)的传统建筑匠帮,在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领域具有典型性。香山帮面向特定地域文化和气候条件所创造的建造范式,是处理材料、构筑、身体三者之间的技术经验,应对当地气候而衍生的营造方法,在当下建筑语境中仍然有着很强的适用性。
梳理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绿色理念和绿色技术,不仅有利于达成技艺传承与文化自信的双重目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乡建设中地域性表达与绿色建筑文脉传承的两难困境,在技术创新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回应人们对城乡内涵式发展的重大关切。
香山帮传统建筑技艺具有在地性。江南地区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技术、社会高度发达的区域。扎根于江南沃土的香山帮建筑带有明显的江南文脉特色,呈现出明显的在地性。利用香山帮传统建筑技艺建造的建筑,如苏州传统村落建筑和苏州园林等,与苏州的文化、生态、气候、地域方面具有多维关联性。香山帮针对特定的经济条件、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居住方式等确定建筑的空间形态、适用建材、构造技术。香山帮背后具有深厚的文化理念、明确的逻辑关系和科学规律,形成特定的绿色营建模式和绿色技术策略。
以木材使用为例,香山帮根据建筑位置、构件形态、加工方式、受力特点、材料特质,科学分析和选择木材种类,根据木材特性进一步加工处理。香山帮工匠发展出一系列木材拼接技术,不仅节省了木料,更方便了构造成型。再如,柱子饰面层一系列技术处理不仅适应了潮湿多雨的江南气候,也在材料层面解决了木材开裂的难题,在结构层面提高了承重构件的使用年限,在造物层面观照了居住者的切身体验。这些是香山帮为保持建筑耐久性、适用性和高度工艺美感而发展出的关键技术。尽管中国各地的传统建筑有一些相似或者通行的做法,但在构造处理和具体工艺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对这些在地性表征的敏锐察觉,成为香山帮地域性绿色技术的灵感来源。
香山帮传统建筑技艺具有系统性。香山帮传统建筑技艺的“绿色”具有系统性。“绿色”既包容了对文化和社会的观照,又体现对自然和气候的适应,形成了香山帮独特的营造方法论和建筑类型学。其中,观念层面的适应机制和技术层面的制宜机制,共同构成香山帮营造技艺的绿色内核。这种对绿色的系统性认识是当代绿色建筑理念中所欠缺的,当代绿色建筑过于强调建筑设备对物理环境的调节以及调节过程的资源节约,强调单一性而非综合性。但高质量绿色环境的建设,根本上源于对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处理,而不是仅仅着眼于物质资源的消耗。对绿色的系统性认识不足,导致了对当代绿色建筑与传统营造智慧之间关联性的忽视。
传统营造技艺始终离不开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香山帮工匠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调节互动中使用相适应的技术,在物质需求、气候、环境的朴素真切回应中获得建筑在地的意义与诗意。表现在建造的过程与结果是多语义的,建造过程综合了多种因素,建造结果在整体上具有连续性,当技术固化成形式,技术的合理与形式之间就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此时,可以把绿色和地域性适度等同,两者在本质上有很强的相关性,都来自两种经验,一种是“历史经验”,一种是工匠的“个人经验”,两种都与“造物”有关,均落脚在营造上。
基于以上认识,无论是将绿色的“语义范围”界定为总体维度上的宏观绿色视域,还是将其限定为微观上绿色建造本质的微殊和衍变,香山帮营造技艺均体现出绿色的特性。因此,在当今的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和绿色建筑建设中,应重视传统营造技艺的“特殊性”与“关键点”,从观念层面和技术层面两个维度入手,进一步认识好、运用好其绿色的系统性表征。
香山帮绿色建筑营造技艺的当代价值。香山帮匠人开创的人居环境系统、绿色智慧、技艺传统与审美风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的城乡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和绿色建筑硬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深入挖掘香山帮绿色营造技艺根脉。香山帮工匠扎根江南地区,千百年不间断地“在地营造”,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留下了丰富的传统聚落、古典园林、古镇古村等历史遗存。这些传统建筑是灿烂多彩的建成遗产,是极其重要的文脉资源和动力源,更是绿色建筑地域性以及城乡绿色建筑的理想范本。江南地区城乡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在传统建筑遗产保护和利用、现代建筑和人居环境质量提升方面面临更高要求,深入挖掘香山帮绿色营造的技艺根脉并进行传承运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以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驱动城乡绿色建筑体系发展。在当前的城乡建设过程中,创新性绿色建筑技术和绿色材料的应用推动了绿色建筑实践发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技术堆砌、建筑空间不够人性化、忽视建筑地域性等问题。随着城乡高质量协调发展的不断推进,新时代的城乡建设要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绿色建筑也必须关注建筑的文脉问题,在传承传统技艺中使绿色建筑从“出数量”向“出精品”转型。“传统建筑文化”作为一个语义整体,对当下的城乡建设以间接的、无形的姿态发挥着作用。重新审视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的本源问题,充分认识香山帮等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在建造层面的“真实”,深化对传统营造的绿色技术体系的认知和运用,凸显其对当代绿色建筑的直接促进作用,能够更好地使建筑承载文化,适配人的生活方式,满足人对舒适性的需求。
需要强调的是,工匠是香山帮绿色营造技艺之源。营造技艺是匠人与建筑之间的“桥梁”,因而对建成遗产的保护而言,以工匠为中心开展传统营造技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工匠是营造技艺的载体,保护好工匠才能保护好营造技艺“活化石”。香山帮工匠仍活跃在江南地区的建筑舞台上,保留着相对系统的营造技艺传承体系。营造技艺的“工具特性”使其能够成为传统建筑与当代建筑的“桥梁”。这要求人们以工匠为主体,多角度开展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在深化认知的基础上增强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可持续性。
总之,抓住香山帮营造技艺的在地性特质,认识其系统性内涵,加强传统绿色建筑理念在当代实践中的转化,必将更好地推动城乡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和城乡建设的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与联合研究”(2021YFE0200100)、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模块化建构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组织研究”(GJY2202002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