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2023年05月17日 09: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17日第2651期 作者:石运达

  美丽乡村建设是呼应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涉及教育、医疗、养老、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公共艺术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尚存在不足。推动公共艺术视角下的村镇规划设计,要从自然资源、生态循环、能源供应、交通建筑、社会服务和居民的活动空间等多项因素综合考虑。

  艺术赋能乡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乡村建设在整体上呈现出多主体参与、多样态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思维片面、方式单一、盲目模仿、粗糙雷同等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思想认识、规划设计、项目管理等各个层面对症下药,适当运用艺术的力量。

  江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公共艺术在江苏美丽乡村建设中得到了较多运用。调研显示,江苏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运用公共艺术设计,讲述乡村故事等方式传承乡村文化。多样化应用艺术元素,继承和发扬地方的名人文化、红色传统、民俗民风、人文故事、名胜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美丽乡村文化资源,打造江苏美丽乡村建设的艺术特色,彰显江苏美丽乡村的独特魅力,既激发了城市魅力,又盘活了历史资源。乡村公共艺术的发展运用也存在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文化特征缺乏显著标识,符号象征性不突出,独特性、原创作品不够等。美丽乡村建设应重视地方典型景观和地方文化的重要性,避免“克隆文化”。美丽乡村公共艺术设施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产品设计应该具有艺术性和大众性的双重特征,充分考虑大众的实际接受度。

  公共艺术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分析。公共艺术能够彰显乡村产业特色。提升公共艺术与美丽乡村生产关联度,能够将地方产业结构、特色行业亮点纳入美丽乡村公共环境建设的整体规划中。依据当地物质资源、区位环境,立足本地产业,确立地方产业特色,通过公共艺术将其彰显,能够进一步突出优势主导产业。

  公共艺术提升乡村社会公共服务质量。美丽乡村建设内容丰富多样,与时俱进的公共服务供给、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便利基础设施,将大幅度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质量、功能、水平。对传统居住区原有建筑和环境进行综合规划,将建筑艺术、景观艺术、雕塑艺术以及绘画艺术等公共艺术完美结合,能够打造出舒适、有品位的生活环境。

  公共艺术优化乡村生态。美丽乡村建设应注重生态环境治理,建筑设施、植被环境、自然资源等要素都是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关键要素,对于能否建成高品质生态圈至关重要。公共艺术设计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充分考虑自然资源循环利用,能够避免对地方特有景观、风俗人文、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推动产业经济、生活环境、能源利用等各方面融合发展的生态美丽乡村建设,提升美丽乡村整体环境,打造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时代美丽农村。

  公共艺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脉传承源远流长,塑造并孕育了乡村文化。浓厚的文化氛围是乡村建设聚集人气、带动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丰厚历史文化积淀、民风民俗传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公共艺术的功能,发掘以产业为基础的创意文化,可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升乡村公共艺术质量,打造美丽乡村整体形象,必将扩大乡村的文化影响力。

  拓展美丽乡村建设中公共艺术的应用途径。在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公共艺术从美丽乡村的地理地貌、民风民俗、文化特征等方面着眼,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体现出很高的应用价值。因此,应多方面拓展美丽乡村建设中公共艺术的应用途径。

  公共艺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关注农民需求和适宜农民生活,构建具有艺术性的新农村环境。应从生产、生活、生态与文化等多角度,剖析当代农民的生活、生存需求,运用公共艺术、环境艺术、景观园林设计等理论,结合农村的现状和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具有艺术特征、适应地域特征、与自然相和谐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根据地域、地貌、风俗文化等价值的差异,运用建筑艺术、景观艺术、雕塑艺术以及绘画艺术等公共艺术,设计不同的美丽乡村建设方案。同时,应紧扣区域特点,对公共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中进行整体性和综合性研究。从视觉、审美的角度构建具有艺术性的美丽乡村环境,注重民族文化内涵,体现地域特色。在村镇建设实践中,应根据创建实施需要,构建形成公共设施研究、成立项目策划、空间运用分配、建筑立面设计以及景观规划改造的公共艺术综合解决方案。

  总体来看,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公共艺术运用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公共艺术设施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特色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乡村主体建筑的风格、色彩、元素,甚至材质等相融合,因此在具体设计时要深度融合各乡村文化特色,综合考虑街区现场环境,因地制宜进行创作设计。在创意设计时要充分运用和借鉴国际、国内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和新手段,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大众审美。在表现形式方面,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手段,充分彰显互动化和科技感。从生活化视角出发,用艺术手法表现,融入村民生活和游客游览对美丽乡村的需求偏好。

  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充分凝练设计语言,既要有美感,又要确保符合安全需要和人体工程学要求。对美丽乡村的公共艺术设施进行主题化提炼和包装,以系统化、特色化的设计助力设施建设精确推进。公共艺术设施的外观造型对于受众的第一视觉感受尤为重要,因此在设计时要充分提炼标识性文化符号、图案、色彩、结构、文字内容等能体现乡村特色的各类元素。公共艺术设施设计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包括道路、墙面、广场、绿地和相关公共场所。创作不同环境、不同功能、不同表现内容和不同载体形式的艺术作品,要在充分借鉴国内外表现手法和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坚持原创。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科研究项目“文旅融合视角下造型艺术在江苏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2020SJA1229)、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环境艺术赋能苏南乡村振兴的策略研究”(21YSD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