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资源配置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年12月09日 09: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9日总第2065期 作者:陈登科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高质量发展必然是未来引领中国经济的主旋律。发展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均表明,资源配置效率是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因素之一。

  所谓资源配置,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或者政府调控,使得生产要素在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进行重新分配。经典经济增长理论将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和提升技术前沿水平视为推动经济增长两大源泉。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约束条件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实现经济增长具有两大优势。一方面,优化资源配置带来的经济增长不以增加要素投入为前提,重点是将现有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重新配置。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技术水平与国际前沿的差距加速缩短,通过提升技术前沿水平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难度正在不断加大,而优化资源配置则不以提升技术前沿为前提。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优化城乡资源配置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经济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典型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一系列旨在打破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的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尽管如此,长期以来的“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发展思维,也导致了城乡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较大的差距。一个直接结果是,农村部门生产效率显著低于城市部门。以劳动生产率为标准,我国城市部门平均生产效率高达农村部门的8倍。这意味着,将农村部门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部门配置将显著提升宏观经济运行效率。这背后的经济学逻辑是,一方面,伴随着农村部门劳动力进入城市,农村部门富余劳动力将逐步减少,这将提升农村部门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城市经济学理论认为,由于城市集聚效应(比如城市人口集聚而产生的知识溢出)的存在,这部分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自身生产率也会得到提升。

  城市化率是衡量城乡资源配置,尤其是劳动力资源在城乡间配置状况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0%上升至目前的60%,成就举世瞩目。尽管如此,中国城市化率依然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一般维持在90%及以上。简单的测算表明,如果我国城市化率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那么宏观经济运行效率将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40%。然而,以户籍制度为手段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大中型城市,大大地阻碍了劳动力由生产率相对较低的农业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城市部门配置,使有意愿流向城市部门的劳动力被迫滞留在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难以享受城市集聚效应所带来的生产率提升,最终拖累了整个宏观经济运行效率,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可见,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要求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优化劳动力资源在城乡间的配置。

  推动区域融合发展  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推动区域融合发展,促进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越来越体现在不同国家间的区域竞争。从国际经济发展规律上看,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普遍形成了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格局。我国长期以来的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导致区域内部难以根据自身比较优势来谋划其产业布局发展,使得资源无法有效在区域内部实现优化配置,不利于区域整体生产效率的提升,影响了整个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推动区域融合发展,促进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制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推动区域融合发展、促进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国家级规划。2020年,中央又进一步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成渝地区间的资源优化配置,在西部形成新的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笔者认为,通过促进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来推动高质量发展,可以着力于以下几个维度:首先,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专业发展;其次,全面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互补发展;再次,切实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互促发展;最后,积极促进高端人才交流,实现新型发展。

  淘汰落后产能  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及时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企业间资源优化配置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之举。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一些已经丧失自我发展能力、不产生效益的企业未能被市场及时淘汰,这些落后产能长期积累形成了所谓的“僵尸企业”。尽管这些企业不产生效益,却依然占有土地、资本、劳动力等重要要素资源,严重妨碍了新技术、新产业、新动能的培育和成长,损害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助推经济提质增效,2018年,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僵尸企业”及去产能企业债务处置工作的通知》,明确各地区应建立“僵尸企业”及去产能企业债务处置工作机制。及时淘汰“僵尸企业”有助于资源向高效能的企业进行配置,提升宏观经济效率,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中的经济学机理是,“僵尸企业”被淘汰之后,其所占有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将被释放到要素市场,增加了要素供给,从而降低要素购买价格,使得高效率的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更多的资源,而高效率的企业占有更多的资源意味着宏观经济效率的提升。

  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企业间资源优化配置,关键在于把握“僵尸企业”形成的内在逻辑,抓住如下几个重要维度实现突破。第一,充分发挥市场的“优胜劣汰”作用,促进企业充分竞争;第二,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快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为处置僵尸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第三,切实增强企业经营的忧患意识,破除其政府兜底的既有预期。

  总体而言,优化资源配置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其理论逻辑在于,宏观经济效率是不同生产主体效率的加权平均,而生产主体间的效率通常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因此将生产要素从低效率生产主体重新配置到高效率生产主体,能够在不增加要素投入与不改变生产主体技术前沿的前提下,提升宏观经济效率,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政府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质量——影响、机制与政策设计”(7190303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