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重塑工业发展新动能
2020年12月09日 08: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9日总第2065期 作者:沈春苗

  工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落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成功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然而,依靠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大规模投入的传统动能模式正变得难以为继,重塑工业发展新动能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鉴于我国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发展相对缓慢与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的发展现实,以及技能偏向性技术变迁所伴随的人力资本投入和技能溢价上涨特征,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涉及的个体激励和企业激励问题有望得以解决。因此,推动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应作为高质量发展阶段重塑工业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

  工业技术进步发展相对缓慢

  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具有以下两层内涵:一是反映生产效率提升的技术进步过程;二是反映生产过程中技能(知识)含量增加的非中性技术变迁的性质和状态。学术上通常用技能增强型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资本或非技能劳动力)增强型技术水平的比值来衡量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程度。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品价格持续下降、劳动工资刚性上涨和以机器设备为载体的物质资本与技能劳动力的互补特征,推动发达国家技术进步日益呈现出技能劳动力偏向趋势。

  虽然中国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呈现出了技能偏向特征,但与发达国家技能偏向性技术迅速发展并在各行业快速扩散不同,我国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发展相对缓慢。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出台以来,伴随我国技能劳动力供给的大幅增加,不仅没有出现技能溢价的同步上涨,甚至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以及农民工平均工资接近或者高于普通本科毕业生工资的“脑体倒挂”现象,这侧面揭示了中国工业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亟待发展的现实。

  导致我国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发展缓慢的原因,除要素市场化滞后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因素外,还与中国制造的国际分工地位有关。长期以来,低端嵌入产品内分工从事代工、贴牌等低附加值活动,成为大多数本土企业选择的发展路径。虽然国际技术外溢会引起本土制造对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但同时固有的简单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外延式扩张模式又会带来对非技能劳动力需求的不断增加,本土企业容易陷入专业化分工深化促进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导致垂直专业化分工浅化的两难困境。在技能劳动力供给有限增加的约束条件和非技能密集型行业主导的产业结构下,非技能密集型行业对技能劳动力的过度吸纳,容易导致技能密集型行业的技能劳动力投入相对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工业总体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发展缓慢的现状。

  重塑工业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

  作为工业发展新动能重塑的两个来源,无论是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还是新兴工业的培育发展,都将依赖于高级要素,尤其是凝结了劳动力、资本、知识和创意的人力资本的持续投入。因此,工业新旧动能转换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顺利化解以下三个难题。一是如何持续激励低技能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进而确保产业(产品)升级所需的高级要素供给?二是如何确保技能劳动力在自由流动的市场机制下被有效配置到与之相适应产业?三是如何确保技能密集型产品被持续生产并拥有充足的市场需求保证?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在解决上述问题方面具有独到优势。

  一是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引致的技能溢价上涨是促进个体(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前提。人力资本是指反映在劳动者身上的技术水平,是个人拥有的能给自身和社会带来福利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存量水平。教育发展、培训、经验积累以及天赋等个体差异是导致人力资本非同质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不仅具有基础要素的功能,还会引发资本和劳动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收益递增,同时作为重要的研发要素,人力资本积累也是促进知识创新和技术扩散的重要变量。

  二是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是企业增加人力资本需求进而重塑新动能的重要机制。只有与要素禀赋结构相匹配的技术进步才能有效促进企业生产效率提升。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人力资本已经得到迅速积累,技能劳动力相对供给大幅增加带来的短期内技能溢价下降,激励企业增加对技能劳动力的投入需求并追加相应的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投资。

  三是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取决于价格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两股作用相反的力量,其中,价格效应起决定性作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进步日益呈现出技术、资本和技能愈加融合趋势,在资本和技能总互补特征以及高低技能劳动力总替代关系的合力作用下,技能密集型产品被持续生产成为企业占优策略,而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引致的长期内技能溢价上涨又为技能密集型产品提供了必要的市场需求保证。

  为技术进步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为有效促进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进而助力工业发展新动能重塑,政府政策应集中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前者表现为引导工业企业打破技术选择的路径依赖问题;后者表现为克服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可能引致劳动收入不平等持续扩大的社会问题。

  首先,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增加人力资本供给。通过技能劳动力供给的持续增加抵消制造业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发展对技能劳动力需求增加带来的企业成本上升和比较优势减弱效应。同时,还应加快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建设,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消除劳动力在地区间或行业间自由进出的制度性障碍。如果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现象得不到改善,即使实现了人力资本供给的大幅增加,也无法解决工业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涨问题。

  其次,构建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通过政府政策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引导企业打破模仿式创新的路径依赖,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经费支持力度,增强工业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强化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的顶层设计,以产学研政结合实现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二是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通过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营造,发挥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在科技创新中的导向作用,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力。三是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最后,完善社会保障政策,缩小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适度的技能溢价是激励个体人力资本投资的前提,但持续增加的技能溢价又会从需求面反作用于企业对技术类型的选择,资本和技能的互补特征更是会进一步降低企业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进而造成结构性失业。为此,相关部门应大力降低劳动力在部门间流动过程中面临的信息搜寻成本以及企业基于自身效率调整劳动力需求面临的调整成本,同时形成对失业劳动者给予生活保障或技能再培训的广覆盖的社会安全网,以抵消收入不平等持续扩大和结构性失业对高质量发展的负面影响。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工业发展新动能重塑的机制研究”(7190309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青年项目“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研究”(19YJC79010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