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运用综合治理思维,多管齐下,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乡村建设,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不断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切实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应从巩固脱贫攻坚治理成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出发,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作为农村发展的重点内容。一是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分布不均衡问题,可多措并举,分类推进。对总量不足的地区,采取总量供给优先原则;对质量不高的地区,采取高质量管护优先原则。二是从城乡融合发展角度出发,在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需要以开放性思维,跳出农村的地理和空间边界,着眼于乡村振兴时代城乡居民在消费、生活和生产方面的融合,在照顾到农村特殊性的同时,借鉴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模式、标准和经验来建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三是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可采取“参与式规划”方式,建立以农业、农村和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发挥村两委、合作社和村民等农村组织和村民个体的作用,由此,在实现供需匹配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和锻炼村民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意识及能力。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满足村民的更高生活质量需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从理论层面走向实践层面的主要载体。要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任务目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其重要抓手。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集中体现在厕所革命、农村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以及村容村貌提升四个方面。要抓住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机会,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推进农村地区人居环境改造,不断改进农民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一是扎实推进农村地区厕所革命。厕所问题本质上是一项重大的民生问题、社会问题。应在对农村户厕、公厕和旅游厕所进行无害化改造和粪污处理利用的基础上,建立起对农村地区厕所的长效维护机制。二是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农村垃圾堆积已成为困扰美丽乡村建设的棘手问题。必须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治理体系,建立垃圾统一收运处置系统和村庄日常化保洁机制,有效改善农村地区环境卫生状况。三是加强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通过将城市现有污水管网向乡村延伸、对污水处理设施实施技术改造、完善相关排水系统等方式,有重点有计划地推进农村地区污水治理工作。四是提升村容村貌。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原则,将危房改造、违建拆除、美丽庭院创造与村庄绿化、亮化工程相结合,建立保持村庄村容整洁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加强人居环境改善的宣传力度,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借助电台、电视台、微信、QQ、流动小喇叭等宣传工具普及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必要性,引导农村居民养成垃圾分类投放、注重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提高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村智能化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途径。传统上,农村居民特别是老年群体较少使用智能手机等交互式信息工具,聚众打牌、聊天是这类群体主要的休闲方式。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播带货”等让农村群体深刻体会到现代多媒体工具在信息传递方面的重要功能。应当有效利用农村居民对信息化沟通的强需求,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可基于农村居民需求和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开发适用此类群体的知识普及型、交流互动型应用,从而助力农村信息化建设。应建立农村信息化教育体系,形成以电视端+手机端+收音机端+公共广播端等为核心的信息化教育体系,针对农村居民的信息需求,从教育内容和培训方式设计入手,以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信息化知识,提升农村居民综合素养以及利用信息化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
推动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农村各个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农村两委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但是,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在强化和提升农村两委乡村治理能力的同时,也应当积极推动农村居民参与乡村治理。一方面,可以借鉴城市社区的网格化治理经验,结合农村社区实际,充分发挥农村社区中的老党员、退役军人、包村干部、村医、返乡青年等人员的积极作用,建立网格员培训教育制度和激励机制,真正发挥网格员作为农村治理神经末梢的作用,及时发现农村居民对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实现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和知识的有效下沉。另一方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和村民自治水平。一是实现农村党组织的强身健体,真正发挥其推动农村地区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党组织对农村地区党员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以及对其他村组织和普通村民的带动作用。二是增强农民自组织的作用。除了传统的村民委员会、村小组等农村组织外,还应当积极培育和支持农民文体娱乐类组织、合作社组织、村民理事会等现代农民自组织,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升村民组织化水平和参与治理的能力。
(作者系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7号C座2-5层 邮编:100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