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环渤海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0年07月14日 23: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15日总第1967期 作者:穆月英 陈宏伟

  环渤海地区在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粮食、蔬菜、畜禽、水产等农产品的主产区,2019年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6.8%。农业生产以水而旺,环渤海地区作为典型的水资源紧缺型区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514立方米,远低于2089立方米的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紧缺直接影响着环渤海地区的农业发展。节约、保护和利用水资源,注重发展节水型农业,成为环渤海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农业用水供给形势严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量持续增加,环渤海地区农业生产与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剧。以2018年为例,环渤海地区旱灾受灾和成灾面积分别为1851.6万亩、435.8万亩。其中,农业大省辽宁省旱灾受灾面积相对较大,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农业收入骤减。不仅是在环渤海地区,全国范围内的水资源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早在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三条红线”。2019年,国家发改委与水利部联合印发《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强调严格实施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动节水型农业发展。在环渤海地区,合理利用农业水资源,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效率,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在环渤海地区用水结构中,供水的优先顺序分别为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农业用水。由于水资源总量有限,优先保障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不断挤占农业用水,导致环渤海地区农业用水所占比重由2004年的68.9%下降至2018年的58.9%,不仅低于61.4%的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为满足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超采地下水的现象频发,水资源开发率已经超过40%的可持续临界水平。其中,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更是超过80%。其结果是环渤海地区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海河流域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域。

  除了用水规模无法得到保障以外,环渤海地区农业用水质量同样堪忧。环渤海地区农业生产过程存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过量使用和农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不高的现象,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加剧了水体污染,影响农业用水质量。山东、辽宁、天津等地区农业用水中地表水占比超过50%,而河流径流是地表水的主要来源,河水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用水质量。被污染后的劣质水不能使用,进一步加剧了农业水资源供给的紧缺状况。特别是近年来,水资源严重污染现象频发,环渤海地区农业水荒现象相伴发生。

  农业水资源利用机制有待完善

  首先,农业用水激励与约束机制有待完善。由于农业水权关系不明晰,农民的节水意识不强,环渤海地区农业生产中大水漫灌等粗放型农业用水现象普遍存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环渤海许多地区普遍按排灌用电量计费的方式收取水费。这种做法不利于培养农民的节水意识和习惯,造成农业灌溉用水浪费严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系数约为0.5,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0.8的平均水平,同时,我国粮食灌溉水生产率仅为1千克/立方米左右,而发达国家已经超过23千克/立方米。更甚的是,环渤海地区的上述指标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次,农业生产节水技术发展缓慢。近年来,环渤海地区农业灌溉面积持续增长,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灌溉面积的比重由22.79%提高到51.7%。虽然农业生产节水技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潜力巨大,但在节水技术推广和农户实际采用存在脱节的情况下,受作物需水特征、土地规模、农户认知、技术采用成本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节水技术的实际采用率亟须提高。农户在推广初期尝试新技术后因未达到预期效果而弃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农业生产节水技术在研发创新、采用、推广和大面积普及等方面的难度依然较大。

  最后,农业输水设施损耗问题严重。一些灌区设施老化及工程年久失修、运行效果降低,输水过程的跑冒滴漏和灌水过程的蒸发渗漏现象,也影响到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是农业灌排设施具有公共品属性,其运行管护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公共财政持续投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促进环渤海农业可持续发展

  面对环渤海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和问题,为了促进环渤海地区农业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要明晰农业水权,完善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农业水权制度是现代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明晰农业水权界定是水资源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逐步扩大农业水权交易试点范围,明确农业用水所有权、规范使用权,建立农业用水和节水的奖补机制,推进农民用水协会的发展。建立健全农村水权交易平台,探索区域间、用水农户间的水权交易形式,从而充分调动农民节水积极性。完善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根据不同作物的耗水类型进行分类计价。

  二要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水灌溉是缓解当前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首先,因地制宜地推广微喷灌技术、渗灌技术、渠道防渗技术、管道输水技术等,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其次,借鉴国内外成熟技术和经验,开发培育节水品种等生物节水技术,通过增加节水作物的种植以降低用水量。最后,要充分激发政府与企业等多元社会主体对节水技术研发、标准设计、产品生产与技术推广各个环节参与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强化技术推广服务队的指导服务水平,拓宽农业生产者获取水资源知识的渠道,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在实际节水技术采用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三要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提高农业用水水质和水量。环渤海地区水资源污染较为严重,加剧了农业水资源供给压力,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总量,确保水量供给。通过测土配方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方式提升肥料利用效率。推广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扩大低毒农药、生物农药的补贴力度。通过对废旧地膜回收利用进行补贴,推广可降解农膜的使用,解决农田残膜污染。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废弃物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四要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通过节水促进农业发展。针对环渤海部分地区水利设施蓄水能力不足、设施老化严重等问题,应加大对新建和改扩建农村水利设施的公共财政投资力度。积极建设雨水集蓄工程,汇集和储蓄区域内的降水径流,相应处理后作为农业用水。同时,环渤海地区还存在海水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应积极推进海水淡化利用工程,提升区域农业淡水资源供给能力。通过完善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促进环渤海地区农业生产跃上新台阶。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粮食生产水资源的时空匹配及优化路径研究”(18ZDA07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