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城市的步行街或是菜市场门口,到处摆满了形形色色的小吃摊、服装摊、水果摊。吆喝声、煎炸声,随着袅袅升腾的烟雾弥漫开来,这种“盛况”被人们形容为“满城尽是烟火味”。来自慈溪市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甚至将志愿服务与地摊经济相结合,在地摊上卖起了结对帮扶老人种植的玉米,并将所得货款全部交与老人,用于日常开销,也算是一举两得。
在众多地摊中,夜市书摊无疑是一个“另类”。同样是售卖,如果说小吃摊、服装摊上飘扬的是人间的烟火气息,那么书摊前洋溢的则是满满的文化气息。从苏州的“双塔市集”到上海的“深夜书店节”,别出心裁的夜间书市和夜市书摊,让夜市浓浓的烟火味里多了一丝书香味,吸引往来路人悄悄走近,甚至不经意间竟成了“网红打卡地”。人们纷纷在书摊前驻足停留,像“淘宝”一样去“淘书”。这样的情景乍看有点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却在情理之中。
夜市书摊给了忙碌的上班族更多的选择。很多人白日里要上班,工作繁忙,即便想看书或买书,也不一定有时间去书店,而下了班,有时间了,书店却已经关门了。夜市书摊的出现,为酷爱读书的人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晚上夜宵时间,找一个临近书摊的小吃摊坐坐,不仅可以满足口腹之欲,也能让心灵有一个安放的去处。鱿鱼还在炸,烤串还未熟,那就到旁边的书摊张望两眼,看看有没有自己想要的书。这种感觉,只是想想,就觉得十分美好。若是已然吃饱喝足,那么不妨走到书摊前,好好地看一看,选一选,闻一闻书香味,会让闲逛变得更加有意义。
夜市书摊可以让图书的价值实现最大化。看完的旧书与其闲置在书架上,不如转让给那些有需要的人,激活它们的再生价值。通常,除了少许溢价的珍藏典籍,大多数的旧书都要比新书卖得便宜,这便给那些没有太多闲钱买书却又爱书的“书虫们”提供了机会。在这里,他们可以用同样的钱买到尽可能多的书籍,满足内心对于读书的渴望。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岂非是这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
夜市书摊还可促进爱书者之间的交流。每一个夜市书摊都是一个流动书屋,让图书完成了它们的“漂流”。众所周知,每个人性格不同,喜欢的书籍大多也不一样,也许某一本书你觉得枯燥无味,而别人却是求而不得。爱书的人在地摊上偶然相遇,或交易,或交流,完成各自的使命,别有一番滋味。与网上购书不同,在书摊淘书有它独特的乐趣。书店开在夜市,为读者提供了方便,多多少少有一丝“大隐于市”的味道。如果能觅得一两本自己喜欢的书籍,用苏轼的话说,“无异于贫儿暴富”,岂不美哉?
夜市书摊同时也勾起了人们对于往事的回忆。夜市书摊的出现,从某种角度来说,反映了人们对于“摆摊卖书”这个旧有现象的怀念。在网上书城尚未出现、交通也不像现在这般便利的年月,城市街头、小镇巷尾的书摊和报刊亭是许多读书爱好者的天堂。书摊如同一扇窗,很多人借此认识外面的世界。为了选书、看书,他们有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若是淘到自己心仪的好书,可以兴奋得睡不着觉。而今重温往事,内心自是不胜感慨。
地摊经济的复苏,让城市里的烟火味得以复苏,而夜市书摊的复苏,让书香气与烟火味得以并存。记得有人曾经说过,消费若没有文化的参与,经济就如同一场跛足表演。换言之,若是没有书摊,就算夜市再繁华,也会让人觉得缺点什么。这书摊虽不是夜市的门面,却让夜市多了几分文化气息,真好。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如果说地摊经济是城市商业文化和市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夜市里沁人心脾的书香,无疑提升了地摊经济的文化品位。夜市书摊让市民得以在“市井烟火”中体验读书之乐,也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当代人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