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初,我偶然从报上看到“百城赋”,该栏目主要是以赋体样式,全面精当反映我国各大中小城市深厚文化底蕴及改革开放以来最新发展面貌。这些辞赋气势恢宏,图文并茂,读后使人精神振奋。我被这些美文深深地吸引了,拟撰《镇江赋》的强烈欲望便油然而生。
镇江是历史文化名城,已有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物华天宝,人文荟萃,具有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怀着对古城镇江山水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深厚感情,在反复涵泳融汇丰厚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我便从“名城镇江,史脉悠长”“山水镇江,诗意仙乡”“人文镇江,华章充梁”“英雄镇江,热土一方”“魅力镇江,前程辉煌”等方面,将镇江古今卓异风采与独特精神纵横交错、全面精要地勾勒出来。
在字斟句酌、反复打磨之后,我按照栏目要求,将电子稿传给报社,很快便收到录用的通知。倾注我一腔热血与深情的《镇江赋》,终于在2009年3月30日的“百城赋”栏目发表了。此赋占了大半个版面,图文并茂,版式雅秀。当天,我就接到了一些同事及友人的电话祝贺。有人评价《镇江赋》言简意赅,简直就是一部“镇江微型词典”;有人赞美我为镇江形象的塑造做了一件大好事,镇江会永远记住我的名字。也有一些有心人,他们除了将样报剪下珍藏外,还复印多份分送给亲朋好友,让他们分享《镇江赋》的悦读之美。
让我惊喜的是,有两位美籍华人,都是镇江人,他们先后打来越洋电话,说非常感谢我所写的《镇江赋》,激起了他们深深的热爱家乡的情愫,看见《镇江赋》犹如看见家乡亲人一样,感到特别亲切与温馨。
有两位学者值得一提。一位是移民奥克兰的镇江人士魏先生,他在网上读到《镇江赋》后,立即推荐给《奥克兰华文报》发表,在镇江籍华人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另一位是至今未曾谋面的成都人刘先生,他前年来镇江旅游,在新建的北固楼上看到我撰写的《北固楼复建记》,甚为惊喜,遂全文拍摄珍藏。后来,他又在网上搜索到《镇江赋》,多方打探,终于获得我的联系方式。他打来电话告诉我,《镇江赋》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点面结合,文采风流,他很喜欢。他想推荐给加拿大友人主办的一家华文刊物《枫叶》发表,让我将电子稿尽快传给他。不久后,《镇江赋》即见刊于《枫叶》。我与这两位先生素昧平生,就因一篇《镇江赋》而结下了深厚的文字情缘,委实令人感动而欣慰,真所谓“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者是也。
更让我感佩的是,现居南京与北京的两位女书法家分别以工楷与行书写了《镇江赋》全文。一位是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年逾90的尹协怡女士,她是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镇江赋》墨宝是其88岁高寿时所书;一位是中国石油大学附中语文高级教师吴雯女士,70岁时将《镇江赋》以行书体书赠同事龚雪玲女士。
何以知晓吴女士为龚女士书赠《镇江赋》之事的呢?说来也巧。我的胞兄李金林有一次在同院居住的龚女士(她先生与我哥是同事,彼此熟悉)家中,偶然发现悬挂于中堂的《镇江赋》堂匾,惊喜万分,各自感叹“缘分不浅”。
去年暑假期间,我请哥哥专门去龚女士家拍下《镇江赋》书法堂匾。后来,书者吴女士知道此事后,时已77岁的她竟冒着酷暑,又专门将《镇江赋》重写一遍,并用精美礼盒装好,托哥哥转赠于我。这只礼盒为紫红色,高雅大气,而书法卷用中国红丝带系住,并特意打个蝴蝶结,格外喜庆吉祥。吴女士心细如发,注重礼数,古道热肠,我的感激之情,实在难以言表。
一南一北两位高龄女书家凭着喜爱《镇江赋》的一腔深情,无形中与我结下了清纯芳香的文心之缘,焉能不叫人心旷神怡、倍感欣慰呢!“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由八方友人喜爱《镇江赋》的表现观之,他们与我唯有“文人相亲”“文人相敬”“文人相爱”的挚情!
为表达对吴雯与龚雪玲两位女士的感恩之情与纪念之意,前一阵子,我特请哥哥相约她们一起与《镇江赋》书法堂匾合影留念。照片上的三位老人慈祥和蔼,气色甚佳。此时此刻,不难体味出他们心底自然漾起的愉悦之中,既有对文化的尊重,又有对文化的骄傲。这实在是一帧别具意义、极其珍贵的合影,我将珍藏恒远,感念不已。
杜子美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知道,《镇江赋》作为我学写辞赋的开篇之作,难免有稚嫩之处。那么多熟悉与不熟悉的朋友们却喜欢它,不是因为此赋写得有多么出色,而是他们出于对镇江三千年深厚人文景观与城市精神的热爱、敬畏、向往与感佩之挚情。
“千古江山、满眼风光”,870余年前,镇江知府辛弃疾在北固山巅满怀豪情放声高歌的这掷地有声的八个字,已高度概括了镇江壮美的山水景观与丰厚博大的人文精神。镇江的外在壮美与内在的丰美相得益彰,完美统一。这些当是读者喜爱《镇江赋》的原因之一。
《镇江赋》发表至今不觉十年,其间能得到五湖四海的朋友不同方式的喜爱,作为作者,我自然是极为感奋、感激的。镇江人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得好:“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我很幸运,在《镇江赋》发表的十年里,五湖四海知音若此,友爱若此,恰如沁人心脾之温馨春风,令我陶醉不已,感铭不已。感于斯,余特作《〈镇江赋〉发表十周年感怀》小诗,聊表感恩天下知音厚爱之情于万一焉。诗云:
江山第一五洲闻,岁逾三千底蕴殷。赫赫塔楼藏故事,悠悠史志卷风云。东西乡友观辞忭,南北书家染墨欣。罕世知音今幸遇,文心相印挹清芬。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