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7日,“2024第二十一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主题“新起点:文化强国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学术研究、产业实践等层面,探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担当,以及如何激发创新动能。
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站在新起点,文化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方方表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高等院校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业界专家学者应以真知的洞见和深刻的观察,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思想启迪、实践观照和学理阐释。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傅瀚霄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不忘本来,树立并保持文化自信,在继承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现代生产生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吸收外来,兼收并蓄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实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面向未来,只有把握好世界发展的大势,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把握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才能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人民群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消费需求正日益增长,这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认为,要从文物资源中挖掘、提炼、创造优质内容产品、文创衍生品,形成我国文化产业的特色、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要以文化产业为载体,更好促进文物保护传承,打造中华文明标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认为,要在守正创新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潜能,守好中华文明之根、固稳资源保护之基、创新文化表达之魂、协同传承传播之意。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建议,从制度创新上释放文化发展的活力,展现文化创新的力量和人文经济的品格,推动文化生产数字化转型、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实现文化创意的跨界创新与产业融合,让文化传承发展成为意义消费和价值生成的国民议题。
人文经济促进文化高质量发展
人文经济学是对文化与经济互融互动的叙述探究,尤其强调文化的体验价值与转化能力。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向民表示,“人文经济学”这一概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总结,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运用。人文经济学建立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批判基础上,同时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例证。谈及如何发展人文经济,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胡钰表示,在经济活动中要更加注重以人的全面需求来考量消费业态、产业结构和区域政策,更加注重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发展。
在人文经济背景下,中国文旅经济发展将呈现出怎样的趋向?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认为,2024年中国文旅经济以优质供给提振文旅经济,实现从“文旅+”的单向融合向“文旅+”与“+文旅”的双向转变。数字融合为文旅经济带来新增长点,以文旅为链接形成融合型大文旅消费,情绪价值决定消费行为和消费水平。
通过分析云南和浙江的乡村振兴案例,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炎提出,人文经济的发展模式正在打破工业时代规模化、大批量的生产方式。这种后工业时代的经济模式具有多向赋能的特征,即城乡之间以人文为纽带相互赋能,彰显了文化产业的渗透性和交融性。
会议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承办。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