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为世界文学研究提供新视角
2023年11月30日 15: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1月30日第2784期 作者:刘越

  本报讯 (记者刘越)11月17—19日,由《当代外国文学》杂志主办、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中国与世界:文明互鉴与世界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韶山召开。湘潭大学副校长盛明科表示,推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文明互鉴自觉意识研究,就是深化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外国文学研究。

  跨国别跨地域跨文明等特征在今天的世界文学书写中愈加凸显,世界文学已成为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当代外国文学》主编、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杨金才认为,文学研究的跨界性在拓展研究边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催生新的研究范式和研究路径,深入考察并把握当今世界文学中多元文明互鉴的文本形态、互动过程和内在张力,已成为当前外国文学研究亟须关注的课题。

  文明互鉴路径注重对外国文学中他国形象书写的中国视角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杨明明提出,从中国立场出发分析外国文学中的他国形象,应从文本细读和跨学科研究出发,在历史进程中关注文学发展。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陈世华将历史学、跨文化形象学和比较文学形象学三种视角相结合,以日本、美国、德国等国的文学文本为研究范本,总结了不同地区文学中对中国形象的书写特点及其逐渐形成的书写范式。

  近年来,中国文学典籍的海外传播影响力日益广泛,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学界关注。以《庄子》《楚辞》《淮南子》等典籍为例,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郜菊以文化形象为切入点,运用哲学阐释学分析了中国古代神话在英国的翻译、传播过程及其影响。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张帆则以《白蛇传》为例,利用数据库分析和可视化分析等手段追踪其各个译本和改编本的关系图谱,还原了其母本多年来在海外的翻译轨迹。她认为,以“中国故事”为方法就是以中国为方法,这也是形成中国知识共同体的内在依据。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