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助力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
2023年11月30日 10: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1月30日第2784期 作者:李永杰

  本报讯(记者李永杰)11月19—21日,首届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会议集中展示了纸质文献抢救性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来自文理工、产学研、政校企等多个领域的与会代表共同探讨了新时代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新路径新模式,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与会专家围绕纸质文献原生性保护研究、古籍修复与手工纸技艺非遗传承、图书档案文物与文化传承研究、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承、岭南文献研究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崔颂东建议,文献研究和文化传承战线的社科工作者要加大古籍文献的保护和研究力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其进行原生性保护修复和再生性综合利用,让世人读得懂、传得下去。另外,还要深入挖掘古籍文献的历史价值与思想内涵,把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从而激活其生命力。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李正表示,多年来,华工面向文献保护创新技术需求,充分发挥轻工技术与工程等多个强势学科作用,为我国文献保护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

  中国档案学会理事长、中央档案馆原馆长、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杨冬权建议从四个方面实现文献保护:一是既要做好传统文化传承,也要做好现代文化传承,既要重视非电子文献保护,也要重视电子文献保护;二是要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三是要做好对受损文献的抢救修复工作;四是要搞异质和异地备份。他强调,对文献进行开发利用是最长远的文献保护和最好的文化传承。

  “科学保护和恢复档案原件原貌,对档案进行预防性保护,是档案保护科技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玉虎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在档案原貌科学修复与防灾保护工作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他提出,要创立整体性、引领性的濒危档案原貌科学修复与保护工程技术,包括研制环保型防灾耐久收藏装具,整体应用产生群体效应,形成密集的防火、防虫、防霉、防酸屏障,构建具有强大自防护型防灾耐久功能的绿色馆库。

  “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应更多地关注如何高效、低成本、智能化、环保、节能以及多功能地造纸。”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樊慧明认为,纸质文献保护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他介绍,纸质文献保护一般分为原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文献的原生性保护与利用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要以科技创新促进纸质文献的原生性保护、传播与利用、预防性保护与修复。

  会议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华南理工大学联合主办。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