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首届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举办以来,大赛吸引了海内外超5000万人参与,征集作品近15.5万件。在海内外主流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浏览量达3亿多次,覆盖人群超5亿。日前,华中科技大学发布的《中国故事国际传播效能指数报告》(2022—2023)聚焦中国故事—国际受众间的关系性视角,围绕国际传播场域中被提及的人、事、物、场、镜五大叙事要素,公布了中国故事国际传播效能榜单。通过研究各榜单“我传”“他传”中国故事的镜像叙事差异,探讨如何全面提升中国故事国际传播效能。
讲好不同时空的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是要能够同时讲好不同时空的中国故事。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院长陈先红说,讲好传统中国的文化故事,能够弘扬中国文化价值观,增强文化吸引力;讲好现代中国的发展故事,能够呈现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风貌,彰显民族生命力和中国文化创造力;讲好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开放故事,能够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凸显国际合作吸引力和中国文化公信力。
在具体实践中,大连外国语大学教授唐润华认为,要把握好做与说、特色与共性、想讲的与想听的、报喜与报忧等四组关系。他表示,要回应人类共同关切,重点关注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问题、重大问题,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重点问题,对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有重大影响的问题。要遵循国际传播规律,研究国外受众的信息需求和接受习惯。在此基础上,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努力满足国外受众对中国的各种信息需求。
好的故事往往是从生活化视角切入,以小见大,在本地化语境中融通中外,在日常化场景中增进共情,用“小故事”说“大问题”,从“小切口”看“大场面”。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期刊中心主任孙墨笛通过案例分析阐释了如何基于日常生活、以平常人视角、通过平实语言、用平和姿态讲述中国故事。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故事国际传播提质增效,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副主任赵林建议,提升中国故事的国际化水平,加强国际参与,增加多语种表述;充分运用智能传播手段,创新中国故事内容,拓宽中国故事传播渠道,共建中国故事展示平台;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手段的结合,提炼并展示中华文明要素,突出中华文化内涵。
建立中国特色全球传播体系
互联网是人类传播活动的一次重要转向。在身体不在场的知识社区中,知识分享者寻找“分享的我们”,但更多的是遇见“分享的他者”。在互为“他者”的情况下,中国知识分享是否具有通向互惠性的可能?为此,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单波在SNS问答平台Quora开展研究后表示,本质上,中国知识分享已构成典型的文化间性问题。在他看来,应“从他者出发”,避免受个人爱好的影响,进而看见他者、听见他者、理解他者,建构文化的多维视野。
群体聚集传播的活力与风险并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隋岩认为,一方面,信息的极大丰富和传播的高度自由化为社会带来生机,形塑了新的社交方式和社交场景,扩展了主体性的动力机制,主体意识逐渐崛起,释放了大众的移情能力。另一方面,信源的不确定性、信息的高速流动、传播的互文性等也强化了社会风险。
为应对数字鸿沟、信息失衡等挑战,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陈虹在厘清国际战略传播研究特征、明确战略传播研究发生何种转向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数字文化背景下的国际战略传播沟通机制创新模型。杭州师范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院教授施旭在分析评判国内外主流传播学局限性后提出,当代中国话语具有一系列优秀且重要的文化品质和规律,可以成为消解人类困境和矛盾的重要基础和资源。在他看来,“自主创新”的运动定律、“整体全面”的认知视域、“辩证联系”的思维方式、“平衡和谐”的交往原则和“言不尽意”的沟通策略,引导、约束、支撑、维系着中国人的话语实践。应该传承、依托、利用这些民族文化财富,建构中国特色的全球传播体系。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