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打开地区合作新局面
2022年07月14日 09: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7月14日第2448期 作者:钮菊生 任珂瑶

  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形势下不断拓展和深化外交战略布局提出要求,强调要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作为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中国历来高度重视周边外交工作,始终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推进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依托,不仅能够增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也有助于打开我国与周边地区合作的新局面。

  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成效显著

  为践行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习近平主席遍访周边国家,不断推进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成就。

  2017年习近平主席访问老挝时,与老挝领导人就弘扬传统友好、夯实政治互信、加强战略沟通、深化务实合作深入交换意见,全面规划和系统部署了新时期中老关系的发展,一致决定继续秉持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精神,在彼此信赖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长期稳定的中老高度互信、互助、互惠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老命运共同体。2021年12月,连接中国昆明和老挝万象,全线采用中国标准的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老挝自此迈入铁路运输时代,由“陆锁国”一跃变为“陆联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老友谊标志性工程的中老铁路,为加快建成中老经济走廊、打造中老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建设连接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泛亚铁路、建立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第17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发起建立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开创了令人瞩目的“澜湄合作”机制。同时,中国积极参与、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及落地,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周边外交行动倡议和政策主张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支持和认同。此外,中国长期致力于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通过新理念引领并构建新的合作框架;与中亚国家积极开展国际抗疫合作,进一步夯实了战略伙伴关系的民意基础,各领域合作持续推进;与东盟国家合作不断提质增效,相互信任明显增强,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与太平洋岛国交流合作不断拓展,涵盖海洋环境、医疗卫生、防灾减灾、贸易投资等20多个领域。无论在中国“小周边”还是“大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都在蓬勃发展。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战略对接,初步形成了战略对接引领、互联互通驱动、产能合作支撑的基本布局。“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中国同周边国家共同发展、推进利益共同体建设的效应更加明显。作为东盟最大的经济体,印尼与中国在地区合作方面成果丰硕。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印尼访问时首次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不仅凸显了印尼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意义,也为中印尼深化合作、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建指出了方向。自“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以来,中国与印尼共同建设了包括雅万高铁、“区域综合经济走廊”“两国双园”等项目。双方之间形成了国家间共商共建共享合作的良好范式。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又一首倡地。中亚国家不仅是中国的近邻,也是贸易和投资的重要合作伙伴。围绕共建“一带一路”,中国积极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土库曼斯坦复兴丝绸之路战略等开展对接。在互联互通方面,依托中国与中亚铁路,过境的中欧班列开行量和货运量在疫情期间齐创新高,成为贯穿欧亚大陆的“钢铁驼队”,是全球产业链的“大动脉”和疫情防控的“生命线”。作为第一条从陆路进口的跨国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在促进哈萨克斯坦原油出口多元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国的能源安全,是构建更加紧密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典范。

  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新增变数

  尽管目前中国周边外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持续推进,但在新形势下也要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准备。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周边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美国总统拜登结束首次亚洲之行后,东北亚局势趋于紧张;北约历史上首次邀请包括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在内的亚太地区国家参加峰会,试图触及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南亚地区印度、巴基斯坦的政治局势,为周边国家政治安全增添了新的变数;西面的阿富汗自从美国撤军、塔利班获得政权以来,形势尚未完全稳定;北面俄罗斯的特别军事行动仍在继续。以上这些都给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带来了挑战,对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增添了不确定因素。

  我们应继续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秉持亲诚惠容的理念,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方针,推动与周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安全等领域的合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与时俱进、更加积极地应对周边外交工作中的新变化。在地区稳定、共同发展、经济复苏、公共卫生、全球治理等方面推动双方共商共建共享,与周边国家携手应对共同挑战,以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为基础推进更广范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常熟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