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国家迈上气候治理征途
2021年05月13日 09: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5月13日第2164期 作者:林瑶 阳文艺

  如今,气候问题成为全球治理领域的当务之急。拉丁美洲的气候治理现状不容乐观。拉美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区,却也是森林砍伐最多的地区。作为与拉丁美洲生态系统息息相关的林区,亚马孙热带雨林(Amazon)和大查科森林(Gran Chaco)正面临着林木面积急速缩减的问题。过度开采和伐木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曾在报告中称,2021年或许是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临界点”,此后,雨林将逐渐退化为草原,并释放数十亿吨碳,从而加快全球变暖进程。

  拉美明确气候治理目标

  此前,瑞士再保险公司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自然灾害或将导致生产力的重大损失。对于拉丁美洲而言,若气候恶化,受到影响最大的国家分别是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

  在2021年4月22日至23日的领导人气候峰会(Leaders Climate Summit)上,出席的拉美国家领导人通过视频,纷纷表明其坚定立场,承诺履行《巴黎协定》,同时希望能够与世界各国携手共进,减缓全球变暖。巴西总统博索纳罗(Jair Bolsonaro)是领导人气候峰会首日发言者之一。他表示巴西将力求于2025年前减少37%的温室气体排量,到2030年前减少40%,并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

  哥伦比亚总统杜克(Iván Duque Márquez)在会议上更新了NDC(National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国家自主贡献),承诺2030年前将哥伦比亚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51%(五年前的理想目标为减少30%),即本年度可排放的最大二氧化碳当量不超过1.694亿吨。

  碳减排的愿望能否达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哥伦比亚对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的控制。目前,该国的整体计划都基于碳封存(Carbon Sequestration)理念之上。近年来,碳封存理念得到迅速发展,中美两国都曾在相关会议上表达过对该思路的重视。当前,哥伦比亚希望借助森林、草地和湿地将碳封存。事实上,2020年12月以前,哥伦比亚政府已按计划种植了1亿棵树,预计近期种植量将达到1.8亿棵。尽管还未正式发表更新的NDC草案,本次哥伦比亚表现出的政治意愿无疑会促使拉丁美洲其他国家设立更高碳减排目标。

  比起碳封存,阿根廷更愿意从源头着手。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Alberto Fernandez)称将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减少甲烷和短期污染物的排放,推动该国成为新能源媒介氢的生产者和出口者。此外非法毁林行为也将纳入阿根廷法律规定的犯罪范畴。费尔南德斯还呼吁更新国际金融体系,以实现环境债务互换,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目前,在环境债务互换过程中,通过双边或三边交换机制,债权国(或公益组织)放弃对欠发达国家的债券,就环境保护达成相关协议。随着机制逐渐走向成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从中受惠,阿根廷也希望自身能从中受益。

  秘鲁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国内森林占国土面积比例也位于世界前列,该国94%的森林都位于亚马孙地区。新冠肺炎疫情已然使秘鲁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面对气候变化、污染严重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的三重威胁,秘鲁准备向资源循环经济过渡。同时,秘鲁支持金融机构提供自然资源相关的信贷服务,以期实现经济复苏与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圈。

  推进中拉气候治理合作

  国际气候治理任重道远。在重重忧虑和债务压力下,当下拉美国家试图获得更多经济复苏的机会,与此同时寻求与域外国家开展气候合作。

  中国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活跃参与者,始终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低碳发展,并以积极的态度同包括拉美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展合作。回顾历史,早在2010年,中国与巴西便共同致力于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和环境改善。2015年1月8日至9日的首届中拉论坛部长级会议上,中拉制定了气候治理领域相关条款。此后的多场会议,中国与拉美国家达成共识,就气候变化进程加强深入合作。如今,中国仍然坚持多边主义,希望“深化伙伴关系,提升合作水平,在实现全球碳中和新征程中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在清洁能源、固体废弃物处置等领域,中拉合作已见成效。在气候恶化、水土流失急剧增加的背景下,对于南方中低收入的热带和亚热带国家来说,如何促进可持续农业的推广至关重要。目前,在中国的支持下,围绕创新、发展与科技的中拉农业可持续发展合作正在稳步推进中。在接下来的时间,无论是绿色科技、绿色经济还是绿色生活,中拉合作进行气候治理都大有可为。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拉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