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别与区域研究 建设一流“俄罗斯学”
2019年06月13日 08: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6月13日第1712期 作者:李兴 董云

  2019年是国际关系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建立100周年。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和提升,我国的国际问题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际关系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区域与国别研究三个部分的内容。到目前为止,翻译、介绍、研究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国际关系史以及编写近现代国际关系历史教科书的工作可以说取得了不菲成果,一批有志者正在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相比之下,区域与国别研究尤其显得不足,迫切需要依据“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趋势强化这一研究。

  满足一带一路建设需要

  随着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建设的开展,发展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就更加突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民族、宗教各不相同,国民性格、历史传统、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展道路丰富多彩。

  “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一些重点国家面积大、人口多、实力强、影响大,占据枢纽地位,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助力或阻力作用。过去我们的教学和研究大多是以西方国家、发达国家为主,而较少研究像俄罗斯、印度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和金砖国家,它们是亚欧大国,是在当今国际政治中正在崛起的力量。要建设好“一带一路”,没有对这些国家进行全面、深入、透彻的研究以及风险防范和危机应对预案,是行不通的。从学科建设意义来讲,在国际关系研究中没有可以忽略的、“不重要”的国家和地区,没有能够或者应该遗忘的“学术角落”。脱离了对新兴经济体和金砖国家的研究和教学,国际关系研究就不能反映国际问题的全貌和进程,是不科学的、不深刻的。因此,要努力弥补这一短板,以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今天,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中国致力于“区域与全球治理”,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促进“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对国际关系的研究和把握要站在全球、全人类、世界历史的高度,站在事关全人类利益的全面、完整的广度,站在事关全人类发展的透彻、精细的深度。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加强对国别和区域的研究,建立区域与国别学科,其中尤其要重视俄罗斯这个“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加强“俄罗斯学”建设。

  打造有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

  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作为中国的最大邻国,又是资源、军事、科技和文化大国,在中国的大国外交、周边外交、亚欧外交、“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性、特殊性和战略性。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一带一盟”对接合作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研究俄罗斯学的人员和机构开始增多。新中国成立70年来,“俄罗斯学”跌宕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国际格局、俄罗斯国际地位、中国外交战略的巨大变化,也说明了当前迫切需要进行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

  我国的俄罗斯研究力量,从地区来看,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和华北。从城市来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哈尔滨和长春等地。从单位来看,既有国家部委研究机构,如外交部、中联部、商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也有国家专门研究机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新华社、中国战略研究院等。此外,许多知名大学也设置了不同级别的俄罗斯研究机构。

  我国的俄罗斯研究,既有功底深厚的老专家,也有年富力强的中坚力量,还有崭露头角的新秀。各类研究力量均致力于学科建设,推动“俄罗斯学”走向学科化、国际化。一批中国学者在国外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与俄罗斯学者联合研究,共同出版学术专著,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与国别研究——“俄罗斯学”,同时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和话语体系、框架和概念从事“亚欧—俄罗斯研究”,而不是传统的“欧亚研究”。

  “俄罗斯学”研究亟待加强

  当前我国的“俄罗斯学”研究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的分割、碎片化;二是与西方研究的对话不够,甚至缺失;三是比较研究不足,缺乏理论深度,归根到底就是学科化和跨学科化“双不足”。在对策研究、咨政报告方面也存在问题,缺少相应的“旋转门”机制和其他奖励机制,影响了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后续培养。因此要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改进。

  第一,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作为指导,建立中国特色的区域与国别研究学科和一流的“俄罗斯学”。第二,把“区域与国别研究”提升为与国家安全学、世界历史学一样的一级学科。第三,将“俄罗斯学”等国别性质的研究提升为二级学科。第四,以“一带一路”建设实践、“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等为区域与国别学科建设的抓手。第五,运用跨学科、多学科和交叉学科方法对相关区域与国别进行立体研究、综合研究、系统研究和比较研究。第六,要允许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保障学科建设资金充足,建立旋转门和鼓励机制。第七,凝聚全国研究力量,优势互补,联手攻关重大项目,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第八,培养研究对象国语言人才,到研究对象国进行交流合作和田野考察,培养复合型的国际人才,这是建设区域与国别学科的必由之路。“俄罗斯学”建设也是如此,要大力倡导到俄罗斯进行社会调查,行走俄罗斯大地,与俄方合作攻关,共出成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的中俄全面合作研究”(16ZDA04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