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治理之路,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之治”。
确立科学的治理思路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的治理思维。所谓科学治理,指治理主体在把握治理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有效治理,体现了治理行为与方式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科学治理能够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下公共事务专业性与复杂性的需要,反映了国家治理的发展方向。在具体实践中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工具、方法与程序等,对国家治理的环境、对象以及目标进行搜集和分析,以形成对国家客体、任务、目标等的客观认识。例如,依托网络优势和大数据平台建立治理信息系统;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和工具手段提升、评估与改善治理绩效;通过咨询机构、专家、学者等政策咨询系统建言献策,从而提高国家治理决策的正确性、有效性和高效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观,在决策制定、执行以及反馈过程中自觉尊重与反映人民意志,依法保护人民基本权利。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理政基本方略,将“依法执政”确立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法治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依法治理对国家治理权限与规则进行了界定,强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国家治理各项权力。依法治理的主要目标是系统地构建立法、执法和监督等国家治理体系。在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中,依法治理要求保证程序的合法性,运用法治思维与方式推动发展、深化改革、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同时,依法保障公民享有广泛权利,公正处理人民诉求,从而体现制度优势。
形成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的治理体系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提出有关未来国家制度的设想,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走向完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们党“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
经济方面,提出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优化现代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现代财政制度改革,探索中央与地方财力和事权互相匹配的财税体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等。政治方面,深化事关发展全局的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强化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实现监察全覆盖等。文化方面,加快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道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指导地位,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等。社会方面,加快社会事业改革,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处理好社会公平正义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加快健全社会治安防控和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各种利益问题,开创社会基层治理新局面。生态文明方面,建立科学、系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实施源头保护、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制度,构建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制度,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党的领导方面,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以及坚持为民执政和靠民执政统一性;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强化党员干部队伍治理水平和能力,加快推进党建引领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军队建设方面,根据新时代强军目标推进国防与军队改革,健全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等。外事方面,完善外事工作的体制机制,优化全方位外交布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等。新发展阶段必须进一步统筹协调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各方面、各领域之间的关系,更加突出制度建设与改革的分量,推动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构建相互贯通、系统集成的协同机制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就是“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治理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实施者,凭借先进的理论、严密的组织、严明的纪律和强大的群众动员能力,在国家治理各个领域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构建起基于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组织体系与制度体系,提升了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发扬自我革命精神,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实行党和国家自我监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
协商民主旨在通过平等对话、讨论商谈、沟通合作等方式进行决策,以真正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促进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稳定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最广泛的协商民主,通过凝聚各民主党派、各阶层人士的智慧和力量,协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协商民主有助于统一意志步调与协调各种资源,从而形成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取得丰硕成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根本方向。我们党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为国家治理提供了经济保障。资源配置方面,提出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建立起多元股东持股的公司制企业,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农村经济体制方面,积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大力解决“三农”问题;与此同时,全面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强化党的组织建设与制度建设,对国家机构职能体系进行了全方位优化与重构,提供了国家治理的机构支撑。
我们党持续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逐步构建起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国家监督体系,推进国家治理在决策指挥、资源整合以及措施运用上更加高效协同,形成了以党内监督与其他监督协同贯通的监察合力。例如,增强纪委监委监督的引导推动功能,加快完善信息沟通、措施使用、线索移交和成果共享的工作机制,促进纪律、监察、派驻以及巡视“四个监督”协同协调与统筹衔接;指导地方完善监督走向基层的有效方法,探索国有企事业单位监督的派驻形式,不断提升监督全覆盖的力度与实效。
经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关于治理思路、治理模式、治理体系与治理机制等一系列重要成果,不仅有效解决了各种治理难题,而且彰显了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