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明起源是植物考古的重要研究内容,一般涉及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其中核心为种植业,研究对象包括五谷、蔬菜在内的可食性植物。最能反映古代农业文明起源过程的实物证据即考古发掘出土的植物遗存。通过对植物遗存的全面梳理,系统阐述植物考古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自昔何为,我艺黍稷:粟、黍的植物考古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起源可分为南北两条源流:一是沿黄河流域分布的以种植粟和黍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起源;二是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核心的以种植水稻为代表的南方稻作农业起源。
从原始农业时代中期起,粟便居于粮食作物的首位,是北方人民最常见的粮食。粟的别名为稷,用以称呼农神和农官,“社稷”后来成为国家的代称。位于黄土高原和黄河中下游大平原交汇处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已发现数十处栽培粟遗址,构成了黄河流域已知最早的农业区。该地区的原始先民把种植粟作为重要的生活来源,如磁山遗址发现的80余个堆放着粟的窖穴,原储量估计达10余万斤。
在甲骨文及《诗经》中,“黍”出现的次数很多。黍最适合作为新开荒地的作物,又是酿酒的好原料。春秋战国后,生荒地减少,黍在粮食作物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北部、西部地区先民主要的粮食作物。在与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的经济面貌相似的陕南李家村文化和陇东大地湾文化,也发现了距今7000多年前的栽培黍遗存。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水稻的植物考古
长江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的另一个中心,不但起源很早,而且有着与黄河流域显著不同的面貌。长江下游地区,距今7000年前后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了丰富的栽培稻遗存。河姆渡遗址中有几十厘米厚的稻谷、稻草和稻壳的堆积物,且面积较大,估计原有稻谷可达20余万斤。在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四川等地,也有发达的稻作农业系统。20世纪80年代末,在距今8000年前后的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中,发现了在陶片和红烧土中的碳化稻谷;湖南道县王蟾岩遗址发现了距今10000年前的栽培稻,这些为探索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提供了最新资料。在山西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岩遗址,也发现了距今10000年前的栽培稻遗存。
水稻由南方百越族系先民的野生稻驯化而来,是南方地区先民主要的粮食作物,原始社会晚期扩展到黄河、渭水南岸。新石器时代,长江地区的农业经济属于典型的稻作农业传统,水稻是该地区农业生产中的唯一农作物品种。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则为稻作农业起源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如在距今8000年前后的彭头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早期栽培稻遗存;在距今7000年前后的汤家岗文化遗址中也发现有水稻遗存。长江下游地区则是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早在10000年前,当地先民就已经开始尝试耕种野生稻,距今8000年前后出现稻作农耕生产活动;距今7000—5000年前,稻作农业成为重要的生活资料来源。
黍稷重穋,茷稚菽麦:大豆、小麦的植物考古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栽培大豆的起源地,现今世界各地的栽培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引进的,这些国家对大豆的称呼,几乎都保留了我国大豆古名“菽”的读音。根据《诗经》等文献记载,我国中原地区原始社会晚期开始种植大豆,已知最早的栽培大豆遗存发现于吉林永吉县距今2500年前后的大海猛遗址。
小麦原产于西亚,植物考古证据表明,小麦传入中国至少有两条途径:草原通道和绿洲通道。传入中国后,小麦逐步取代了粟和黍,成为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形成了现今中国“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目前,有关早期小麦遗存的考古发现多达数十例,如在新疆孔雀河畔的古墓沟遗址发现了距今3800年前后的小麦遗存,甘肃民乐东灰山出土了距今5000余年前的小麦遗存。这些考古证据表明,至迟在距今4000多年前,小麦已经传入中国境内。
自仰韶文化晚期起,大豆和小麦逐渐出现,且比重不断增加。至龙山时代,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由相对单一的粟作农业,开始向包括大豆和小麦在内的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转化。
诸物皆宜,菜伯和事:葱姜蒜等蔬菜的植物考古
10000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代先民分别开始耕种可食用的草本植物。耕种行为是栽培作物驯化的前提,也是农业形成的先决条件。到了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形成独立的园圃业,主要种植蔬菜和果树。战国至南北朝时期,园圃业有了较大发展,在城市郊区出现较大规模的商品性生产基地,“园”(植果)和“圃”(种菜)也有比较明确的分工。我国起源的栽培植物多达100余种,占全世界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及蔬菜、果树的1∕5。
我国种植蔬菜至迟始于仰韶文化时代,如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了油菜(古称芸或芸薹)种子,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了十字花科芸薹属蔬菜种子,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了莲子,浙江河姆渡遗址则出土了葫芦籽。《诗经》记载的蔬菜种类中,可确定为人工栽培的有韭、瓜(甜瓜)和瓠(葫芦)。之后见于记载的,有葵(冬苋菜)、笋(竹笋)、蒜和分别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传入的葱和姜。
南京药学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医研究院、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医中药研究组等单位或部门曾对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药物(其中就有干姜)进行鉴定后推测,“据尸体病理解剖,发现有冠心病、胆石症等病变,死者生前可能会出现心腹冷痛、风头痛等症候,推论这些药物可能为生前疗疾所用”。经检测,马王堆一号汉墓女尸很可能是因胆绞痛引起冠心病发作而亡故。在所随葬的熏囊、绢袋、绣枕和熏炉内,还发现有干姜、高良姜等药物,反映了中国古代由来已久的药食同源理念。
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的中心主要有三个:西南亚、中南美洲和东亚。东亚起源的中心主要在中国。安徽霍邱堰台、北京房山丁家洼、山东济南唐冶、河南登封王城岗、云南剑川海门口等遗址的植物考古研究表明,中国的两周时期便五谷(粟、黍、水稻、小麦、大豆)齐全,这与《诗经》记载基本相符。对黍粟豆麦等农作物的植物考古研究成果的梳理,进一步证实植物考古与农业文明起源密切相关。中国农业文明的起源正是中华文明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全国各地植物考古新发现为深入探讨中国农业文明起源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对这些出土植物遗存资料的分析和研究,使我们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过程和早期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有利于加强我国农耕文化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