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智化驱动城市总体安全
2022年11月09日 09: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9日总第2526期 作者:庄国波 廖汉祥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展开了全面系统阐述,提出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城市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载体,城市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加强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以新技术的应用破解城市在现代风险社会中的安全发展困境。

  树立城市总体安全观念

  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扎扎实实地做好城市安全工作。面对各类急难险重突发风险对城市的冲击和干扰,在实践中将总体国家安全观引入对于城市安全的研究,符合其坚持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内涵要求,“城市总体安全”可以认为是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适应高风险社会状态,具有发展、辩证、包容的城市安全观念,城市总体安全的发展关键在于“总体”,突出“大安全、大应急”理念,从“总体”出发,将“大安全、大应急”的理念融入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构建综合性、全方位、系统化的城市安全发展体系,提高城市总体安全水平。

  构建总体安全韧性城市,防范“黑天鹅”“灰犀牛”式风险。从党和国家中长期战略规划的制定到地方城市实践的开展,足以证明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程度。建立起一套科学、系统的城市安全韧性发展体系,能够强化城市抵御和防范重大风险的能力。“总体安全韧性城市”是以总体国家安全观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思想为指引,融入智慧与韧性发展思维,运用“数智化”技术,综合抵御多类型风险灾害,在“灾前—灾中—灾后”具备常态安全管理、应急安全管理及事后恢复管理等多阶段应急保障能力,实现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在遭遇严重破坏或重大事件情况下依然能维持其功能运转的城市。

  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坚定走城市总体安全韧性发展的道路。建设总体安全韧性城市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城市治理层面的具体实践,是新时代城市安全治理的目标之一。总体安全韧性城市不仅具备适应力、恢复力、抵抗力、多样性、冗余性、稳健性等韧性基础特质,同时还具有总体性、数智性的关键特征,具备适应“数智化”时代背景下现代社会高风险特征的城市安全需要,其建设有助于弥补城市运行和发展中暴露出的短板和不足,防范和遏制城市各类突发风险灾害,推动城市安全治理的数智化转型,实现城市在各领域高质量、全面可持续发展。

  以“数智化”构建城市新安全格局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间接服务于国家安全领域。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提高运用科学技术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不断增强塑造国家安全态势的能力”。新技术相较以往拥有更加显著的优势,正成为国家防范重大风险的重要工具。在城市安全治理领域,“数智化”就是在高度发展数字信息时代下,实现数字化、智慧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发展,城市利用前沿技术推动城市各领域安全发展,促进城市更具韧性、更有智慧、更加安全。“数智化”背景下的总体安全韧性城市,以“数智化”新技术为支点撬动城市总体安全韧性发展动能,不仅可以贯彻落实数字中国总体战略,还可以全面重塑和提升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的安全韧性水平,实现以“数智化”引领推进城市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第一,借助新技术建立全方面立体式的城市灾害识别和预警系统,提升城市预警能力。“数智化”时代的到来影响和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治理思维和模式,提高了城市积极“备战”、主动应对的信心信念。首先,城市可以依靠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技术建立起科学的综合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城市风险灾害数据库平台,提高城市对于风险的预测准度和识别效率。其次,相关部门运用数智化技术系统性发掘和分析包括城市经济环境、社会治安环境、公共卫生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各类复杂数据,及时洞察、识别和分析致灾因子,减少极端风险的演化危害。最后,利用计算模型测算灾害发生的概率、时空信息、演化路径及破坏程度等数据,推算出有效救援时间、救援方式和逃生路径,生成风险评估报告,形成应急方案,便于城市各相关部门科学、准确地采取应对措施。

  第二,利用新技术增强城市“软硬件”的智慧性和协调性,提升城市应急响应能力。一是城市应当抓稳“数智化”发展浪潮,把握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城市新基建是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的一个重要支点,推进城市新基建能够帮助城市更加轻松稳健地抵御灾害风险。二是综合运用“数智化”技术,推动城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让“城市大脑”更智慧、更聪明,增强城市决策、管理和执行的科学性。三是加快推进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信息通信与数据连接的速度与能力,提升城市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的通畅性与便捷性,构建城市信息安全网。四是加快应用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慧能源等城市的基础设施,推动传统基建升级换代,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保障性能。五是利用新技术更加广泛、有序、全面地对城市安全设施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实现城市基础系统的整合与联动,第一时间协调和分配资源应对风险,缩短灾难救援时间,提高救援效率,降低灾害的破坏程度,增强城市总体安全韧性水平。

  第三,运用新技术帮助城市完成灾后评估并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升城市恢复与学习能力。首先,利用数字成像、遥感技术、云计算等新技术协助灾后恢复,为城市相关部门提供实时、精准的地形和基础设施状况信息,帮助制定合理科学的恢复方案。其次,通过新技术构建空、天、地立体式的观测体系,实现对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与实施过程的实时动态监测,保障城市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恢复与重建工作。最后,多渠道获取灾害数据并进行深入分析,探寻风险发生背后的规律性,以便今后为城市预防灾害、制定科学规划、构建安全韧性体系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由此,形成城市在应对各类风险时预警—响应—恢复—学习的良性循环,促进城市总体安全韧性的健康发展。

  “数智化”技术的发展,为城市安全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成为提高城市总体安全韧性的重要工具。在“数智化”技术基础上建立起的“监测预警—应急救援—恢复学习”多阶段城市安全防护体系,使得城市在“平时”和“战时”两种状态下都具备出色的风险防御能力。新时代新发展,高效精准的安全治理技术和手段强有力地支撑起城市“精准安全”和“共同安全”,降低城市应对风险的成本和损失,提升治理主体多元协同、整体联动能力,开启了“数智化”时代城市总体安全韧性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字化智能化背景下我国城市总体安全研究”(21BZZ01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