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调查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学界被广泛使用。设计高质量的问卷题目是收集真实数据的保证,研究者往往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来提高题目的有效性。这种检验固然重要,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个别问题对被访者产生的各种潜在影响。例如,被访者在面对这类问题时,可能会隐瞒、高估或低估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排除漏报或记错情况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问题本身带来的偏差,我们将这类题目称为敏感性问题。
研究者在面对敏感性问题时会采取不同的做法。一是没有意识到这类问题的存在,由此带来的数据偏差在所难免。二是虽然意识到有这类题目,但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数据偏差依然存在。三是既然免不了偏差,干脆删掉。显然,上述做法要么收集的是有偏差的数据,要么损失了这部分宝贵资料。比较稳妥的办法的是,先承认它的存在,再分析它的成因和类型,最后提出消减这类问题偏差的策略。
敏感性问题的含义、成因与类型
敏感性问题指的是那些涉及被访者自我形象保护的题目,被访者在填答问卷过程中,面对这些题目可能会由于羞愧、害怕或顾虑,而没有勾选符合自己真实情况的选项。他们有时会高估那些被社会大众赞许的行为和态度,有时却低估甚至隐瞒那些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和态度。研究者在设计问卷题目时,需要对这类问题提高警惕,否则收集的就是有偏差的数据,而这对研究来说是有误的。
之所以存在敏感性问题,主要是由于问卷题目本身嵌入它所在的社会文化语境。按照题目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中立式题目与敏感性题目:中立式题目指的是被访者在回答此类题目时不涉及自我形象的保护,可以放心填答;而敏感性题目却恰好相反。其实我们还可以将敏感性题目细化为三类:隐瞒式题目指的是被社会文化规范禁止的行为和态度,被访者面对醉驾和家暴等题目时就可能隐瞒不报;高估式题目指的是被社会文化规范赞许或支持的行为和态度,被访者面对慈善募捐和志愿者题目时就可能高报;低估式题目指的是违背社会文化规范的题目,被访者在面对酗酒和偷税漏税题目时就会低报。显然,研究者在设计问卷时,需要甄别不同问卷题目与社会文化语境的关系,提前对各类题目做好预案,尽可能将数据偏差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进一步来说,上述提到的社会文化主要指的还是与社会大众相关的一般社会文化观念。如果做进一步的考察,我们还需要兼顾性别、阶层和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各类问卷题目的潜在影响。换言之,如果说信度和效度检验是从内部衡量题目的质量,那么从社会文化语境角度来看待不同题目的性质就属于从外部衡量题目的质量。两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减少问题敏感性的主要方法
敏感性问题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收集的是有偏差的数据,定量研究者为此花费了不少心思。通览这些方案,可归纳为调查题目脱敏化、调查过程匿名化和人际关系熟悉化三个方面。
首先是调查问题脱敏化。这种策略指的是研究者通过修改问题内容让其变得不那么敏感。一是将问卷题目平常化。研究者明确告知这些题目指涉的都是比较常见的行为和态度,被访者的回答并不会显得太另类。二是援引专家观点。研究者先介绍专家对此类题目的看法,尽可能消除被访者的敏感性,再让被访者做选择。三是在敏感性问题之前先设置一个更有威胁性的问题,被访者在回答真正的题目时反而不会那么在意。
其次是调查过程匿名化。这种策略指的是研究者通过对被访者最大程度的匿名来减少他们填答真实资料的顾虑。一是资料收集过程的匿名化。研究者既可以让一组被访者同时填答问卷后一并收回,也可以通过投票箱来收回填好的问卷。这两个办法都能充分保证被访者不被访问员识别出来。二是通过计算机辅助管理调查来避免访问员介入被访者填答过程,这同样能保证匿名性。被访者在计算机上自主填答问卷,随后通过技术手段将数据资料传导到服务器终端。调查员在调查过程中只是辅助员角色,并不知晓被访者填写的情况。
最后是人际关系熟悉化。这种策略指的是研究者通过改善和被访者的人际关系来降低敏感性问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研究者在不改变题目内容和资料收集过程的情况下,通过先询问其他问卷题目来慢慢获得被访者的信任,在调查后期再询问这些敏感性问题。与调查过程匿名化相反,人际关系熟悉化意味着访问员会深度介入调查过程,这对调查双方来说的确是个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针对这类敏感性问题会设计出很多方案,但相对来说上述策略的可行性比较大,访问员在调查过程中可以根据调查题目和被访者的实际情况灵活组合使用。进而言之,真正的研究者是即使在认清问卷题目存在的各种漏洞和局限之后,依然会想方设法来消除这些偏差。
迈向方法自觉的题目设计
研究者开展问卷调查,要么是自主研发题目,要么是借鉴现有题目。在借鉴现有题目特别是国外问卷时,一定要留意题目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影响。根据题目嵌入社会文化的不同,我们可以将题目性质分为四类:第一种,原来是中立式题目,现在依然是中立式题目;第二种,原来是中立式题目,现在却变为敏感性题目;第三种,原来是敏感性题目,现在却变为中立式题目;第四种,原来是敏感性题目,现在依然是敏感性题目。前后类型一致的题目(第一种和第四种)说明不同社会文化之间存在共通性,研究者可以采取相同策略来实施调查;而前后类型相反的题目(第二种和第三种)却说明不同社会文化存在差异性,这里要区别对待。面对第一种和第三种题目,研究者可以按照常规办法调查被访者;而面对第二种和第四种题目,研究者就需要采取上述策略来避免调查偏差。简而言之,借鉴外来问卷题目(指数、量表或问卷)需要留意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语境,否则就收集不到真实的数据。
笔者认为,探讨敏感性问题的含义、来源、类型以及化解策略,明确指出研究者在调查研究中需要对测量工具(问卷题目)保持充分的方法自觉,就是用联系的眼光来看待问卷题目与其背后社会文化语境的不同联系,根据两者的实质关系来甄别不同性质的题目,随后采取相应的对策。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此前单纯设计问卷的做法,而是将问卷题目设计作为研究过程来分析,这将大大提高研究者收集真实可靠数据资料的信心。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