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与保障:博物馆数字藏品大有可为
2022年09月07日 09: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7日总第2487期 作者:王璇 宋英俊

  在认识到数字藏品行业的良好前景和巨大经济效益之后,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抓住数字文创的新契机,开始探索NFT(非同质化代币,本质是区块链数位账本上的数据单位,每个代币可以代表一个独特的数字资产)与文物的进一步融合发展路径。文物以数字藏品的新形态呈现于大众面前,其发展模式为博物馆实现历史文化与时代价值的同频共振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应看到,博物馆数字藏品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市场与价值不稳定、文化审美缺位、责权边界不明等问题,需要从政府有力监管、文化价值提升、创意授权版权责权明晰、IP产业联动等多个层面实现有效防范与应对。

  审美特征与产品特点

  我国博物馆数字藏品崭露头角是在2021年10月21日,鲸探发布了数字藏品的“宝藏计划”。随后,24家文博单位积极响应,先后发布了以馆藏珍品为原型的数字藏品。各馆藏珍品一经发布,便受到大众的追捧,多数藏品在发售后几秒内便一售而空。

  国内外数字藏品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显著的差异,我国博物馆数字藏品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沉浸式美学、新社交美学、现代消费美学的审美特征。首先,在3D数字建模、AR、VR等技术的加持下,数字藏品更真实全面地还原文物原貌,各文物细节在移动终端的屏幕界面可以被收藏者全方位、多角度细致观察。另外,各类数字藏品的互动式小程序让用户亲身体验与互动,沉浸于科技美学之中。其次,数字藏品利用各种新技术构建了具有具身连接、开放式媒介话语等特点的新社交空间,让年轻群体更好地实现文物收藏与互动。最后,数字藏品打破了高雅艺术传统意义上审美的“膜拜”性,营造了大众的直观消费氛围,这种符号消费延续了现代消费美学。

  数字藏品作为文化创意产品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表现形式、技术支撑、产品属性等层面呈现出特殊性。首先,数字藏品的表现形式是数字皮肤,但实质上是0、1组合的数据集,因而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围绕数据运作逻辑进行。其次,数字藏品是围绕区块链技术构建而成的,每件数字藏品背后代表了一组编码。这种去中心化结构具有不易篡改的特性,也使产品呈现出唯一性与稀缺性优势。再次,博物馆数字藏品是在网络端发行的可流通的艺术品,价格以市场供需关系为主导,价值评估逻辑与实体藏品极其相似,具有较大的价格变动性和产品溢价属性。

  风险挑战

  博物馆数字藏品因价格低廉、数量稀缺、收藏价值大于其他类型的数字藏品,呈现出市场需求量大、受众消费意愿强的市场表象,供不应求往往会带来市场价值不稳定和内容价值游移风险。

  首先,文化艺术价值评估的不确定性带来市场与价格的不稳定性。博物馆文创产品以数字藏品形式呈现时,兼具公共属性和私人属性。相较于让大众观赏的场馆文物,数字藏品更突出文物艺术价值连带效应、消费竞争门槛。一般而言,文物艺术价值高,数字藏品价格高,消费竞争门槛也就高。不过,一些文物的艺术价值难以客观量化衡量,这些不确定性因素都可能导致市场的不稳定性。然而,数字藏品市场目前的市场交易制度和法律监管机制尚不完善,缺乏有力有效的监督监管,容易产生虚假炒作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产生无意义的经济泡沫。

  其次,博物馆数字藏品创作过程中普遍存在文化创作表达缺位和精神价值传承缺失等问题。第一,目前NFT技术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技术发展不完善,大多数博物馆只是简单照搬复制经典画作或文物内容,以炫技猎奇形式激起大众短时消费热情,盲目使用浅表化的数字形式极易喧宾夺主,使得文化价值被掩盖,从而缺失了历史文化本有的厚重性和人文反思。第二,文化创作表达缺位也容易导致数字藏品精神价值传承的缺失,成为资本裹挟下的文化工具。若博物馆数字藏品偏离为人民服务的本心,一味地迎合市场与受众,就必将导致过度商业化,落入资本控制的泥淖,成为资本获利的工具,致使劣币驱逐良币。

  再次,博物馆数字藏品版权责权边界不明、产业联动力差。虽然国家文物局早已印发了有关博物馆文创产品版权授权的相关指引,但博物馆数字藏品是多个相关行业的融合体,当以新融合形式进入市场时,就有可能产生版权边界模糊、责权不清、确权维权难等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各文创机构创意水平良莠不齐,跟风模仿现象频发,版权意识淡薄,在未经博物馆授权的情况下自行开展越轨的相关生产活动。目前,数字藏品交易过程中仍未建立全面精准的审查程序体系,对作品的唯一性与原创性等创意版权的审查力度较弱,容易造成数字藏品的版权价值受损。此外,从数字藏品头部平台的运营状况来看,大部分博物馆并未针对本馆文物特色设计具有高辨识度和知名的数字藏品类IP品牌或产品,难以发挥以IP为核心的产业延展效力,规模化、协同化、产业联动化的行业布局尚待形成。

  应对机制

  博物馆数字藏品行之久远的保障是有力的政府监管机制。博物馆数字藏品要想持续发热,仅靠软性的行业道德与规范是不够的,更需要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采取法律措施加以管控。首先,政府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坚决打击扰乱市场运行、非法经营等违法行为,营造安全开放的市场运营环境。其次,政府要出台各类政策文件来引导数字藏品保持积极的价值导向。博物馆要根据相关政策牢牢把握时代主旋律,坚守正向的价值风向标,生产具有高雅文化价值、符合主流审美、彰显文化自信的数字藏品。再次,政府要制定发展规划助推数字藏品的根本技术和底层框架建设,从基础设施上为数字藏品提供坚强后盾。

  博物馆数字藏品行之久远的核心是高效的内容创作机制。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坚守内容为王。首先,博物馆应牢记自身文化“把关人”角色,对文物或艺术品的历史文脉进行过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警惕过度娱乐化和浅薄化,真正弘扬历史文化价值。数字藏品设计者要不断完善自身文化认知和美学素养,承担好文化传承的职责,避免误读曲解历史文化。同时,不能仅做实体文物外形原貌的“搬运工”,还要善用数字化工具对其文化内核进行创意设计理念向度的挖掘和开发,真正成为新时代的历史文化创新解读者。其次,博物馆应弘扬主旋律,设计师要坚守匠心,不浮躁、不迷失方向。再次,博物馆数字藏品应引领新时代文化消费,设计师仔细揣度“Z世代”年轻群体的消费趋向,开发设计更加具有互动体验性的年轻态产品。

  博物馆数字藏品行之久远的基础是合理可信的授权治理机制。首先,需要从高效的版权授权与保障机制入手。博物馆必须做到量体裁衣,围绕自身特点综合评估授权标的价值,加强版权确权、价值评定、版权保护的监督管理。其次,对于数据版权的治理需博物馆、政府、平台多方协同合作。博物馆及授权机构做好数据采集与定价,从源头保障版权在合理的边界范围内展开授权活动,维持数据交易价格的稳定。政府需建立数据版权交易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数字藏品相关数据交易活动的监管。平台要持续完善相关技术,细化转增交易规则,做好交易监测、风险防控工作,加快推进各方后台实名制进程,利用生物识别技术、相关信息录入核查进行安全保障,提高对发布者、用户的管理效率与对数字藏品的追踪溯源能力。

  博物馆数字藏品行之久远的抓手是品牌IP的产业联动机制。数字藏品要以IP创新开发推动商业及产业模式拓展。首先,博物馆数字藏品要因地制宜,结合区域性特色,打造具有标志性特质的文物系列IP形象符号。这就要做到独树一帜,形成与其他博物馆相区分的别具一格的高识别度IP元素与风格。此外,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设计出备受“数媒土著”群体青睐的IP角色形象,通过历史背景故事与文化寓意丰满IP形象。其次,对IP符号或形象进行多角度的产业扩流延伸,利用IP授权代言、品牌联名等进一步扩大IP系列产品的知名度和博物馆社会影响力。再次,加强与数字藏品周边外围层的合作联动,利用IP赋能红色文旅、展会会展、文化演艺等行业,实现博物馆数字藏品从核心层到相关层到外围层的逐步渗透、扩散,最终形成具有聚集效应的良性产业生态。

  未来,博物馆数字藏品仍要坚守文化艺术创作本心,与时代主流价值观接轨,弘扬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现代审美精神,真正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为人民服务。只有政府、博物馆、平台多方共同努力、协同发展,博物馆数字藏品市场才会趋于规范与稳定,博物馆文物也将创造出更多的文化魅力与经济价值,进而更好赋能实体经济。

  (本文系2021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智造视阈下的山东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与创新路径研究”(21DWYJ21)、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智媒时代青岛市博物馆文创产品智能开发与创新研究”(QDSKL210102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