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辛卣
2022年08月24日 09: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8月24日总第2477期  作者:王元黎

  祖辛卣,通高25.5厘米,口径10.6×9.2厘米,重3千克。商代晚期青铜器,1965年出土于河南辉县褚丘,为当地农民在耕地时犁出,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整器平面呈椭圆形,纵提梁,有盖,子母口,直颈,斜肩,鼓腹,圜底,高圈足。盖作屋形,顶设菌状钮,盖折边两侧出对称翘耳。由盖至足有扉棱4条,通体铸多层纹饰,以云雷纹为地纹,凤鸟纹为主纹,间饰蝉纹、夔龙纹、瓦楞纹。盖顶钮分六瓣,每瓣均装饰蝉纹。器盖折边的两翘耳上亦饰蝉纹,与钮上蝉纹大小呼应。盖顶4条扉棱间各饰一只大凤鸟,两两相对。盖折边和圈足饰长尾凤鸟纹,蜿蜒简略。颈饰带状夔龙纹,下有瓦楞纹一周。器身主纹位于腹部,饰8只半浮雕立鸟纹,头顶尖冠,鸟眼凸起,颈后有弯而上翘的大角,鸟身斜面凸起,形象地表现出羽毛的层次,鸟腿粗壮有力,鸟爪四张。提梁扁平状,外侧装饰头向中心的夔龙纹,内侧装饰环带纹,两端各有一张口衔环的立体犄角兽首。盖内和器内底铸有“祖辛”二字铭文,器外底饰网格纹。

  祖辛卣造型庄重,纹饰华丽,构图规整,布局有序,共有宽窄不一、大小不等的凤鸟纹4周,层次分明,繁密有致,于统一中寓变化,繁复华丽而不琐碎冗杂。全器没有商代占主流地位的兽面纹,而是以凤鸟纹为主,更显精美瑰丽,给人以神秘威严之感。局部有漂亮的红色氧化层,旧时古玩界称“枣皮红”,红斑绿锈,尽显岁月沉淀之美。

  青铜卣有提梁横置和纵置之分,横置卣的提梁设在器身左右两侧,纹饰以提梁为界,分前后两个中心。纵置卣的盖沿多有附耳,为避开伸出的两耳,提梁须置于器身前后。纹饰多为前后左右四个中心。相比之下,纵置提梁卣的纹饰要更为精美繁复。祖辛卣提梁即为纵置型,以四条扉棱为中心,两条扉棱间均构成一个独立的纹饰带,无论从任何一条扉棱看,都是以其为中心的对称纹饰。

  卣为盛酒器,是商文化中重要的祭祀礼器,具体用途是专盛鬯酒,用以祭祀鬼神或先祖,甲骨刻辞中多有“鬯一卣”“鬯五卣”等记载。鬯酒又名秬鬯,秬是黑黍,《尔雅·释草》:“秬,黑黍。”《说文解字》:“鬯,以秬酿郁草,芬芳攸服,以降神也。”以黑黍酿郁金草而成的香酒称为秬鬯。在商代,醴是淡酒,鬯为香酒。古人认为神虽不饮食,却喜欢嗅香味,以香气享神称为歆。《礼记·郊特牲》:“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元代陈澔注曰:“先酌鬯酒,灌地以求神,以鬯之有芳气也。”《尚书·君陈》:“芬芳香气,动于神明。”鬯酒蒸发出来的味道浓烈,鬼神更乐于享用其“芬芳条畅”之气,故鬯酒是降神的佳酿。

  西周时期,满盛秬鬯的卣多用于赏赐。传世文献和西周金文中屡见“赐鬯”记载。《诗经·大雅·江汉》:“釐尔圭瓒,秬鬯一卣。”《尚书·洛诰》:“予以秬鬯二卣。”盂鼎、宜侯夨簋、毛公鼎、师询簋、冉盨等器均有“锡汝鬯一卣”“锡汝秬鬯一卣”等铭。就目前发现的材料来看,赏赐者和受赏者身份都比较高,多是周王室成员及上层贵族,或有功诸侯、重臣。2007年,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1号大墓出土燕侯旨卣,器内有铭“燕侯旨作姑妹宝尊彝”,系燕侯旨为其小姑燕国公主出嫁霸国特意铸造的陪嫁媵器,出土时卣内有斗、觯、罐共7件小型酒器,表明此时的卣或许已不再是单纯的祭器,很可能是实用器。

  卣无自名,古籍中对于卣是何种器形,也从未有过具体记载。其定名始于宋人,系约定俗成,沿用至今仍无易其说,有扁圆体、筒形、方形和鸟兽形四类。器形微别于壶、罍,容量在尊、罍之间。但在对具体实物定名上至今仍有分歧,如少数观点认为,称作卣的器物,就是彝器中的觥或鸟兽尊。特别是卣在器形上与带提梁的壶类似,界定困难,往往会相混淆。许多专家也从细节特征、使用功能、组合关系等角度提出区分标准。如陈梦家先生认为“提梁为卣,贯耳为壶”;其他学者有“长颈为壶、短颈为卣”“母口承子盖为壶,母盖承子口为卣”,即内插式盖为壶,外扣式盖为卣等观点,目前仍存在探讨空间。

  作为等级较高的酒器,卣的主要功能是祭祀,盛行于商末周初。“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礼记·表记》),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卣逐渐被同为盛酒器的壶所替代,直至消亡退出历史舞台。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