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十节玉琮
2021年04月23日 08: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23日第2153期 作者:叶一念 文/图

  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主要分为金器、铜器、骨器、玉器、石器、陶器等,其中玉器占40%以上,这些丰富的玉器种类,既表现出金沙遗址与三星堆遗址之间密切的承接关系,又反映了古蜀文明同其他区域文明的交流与互动。

  “以黄琮礼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玉制礼器,玉琮古老而神秘。金沙遗址已知出土玉琮24件,均出自宗教祭祀区,这在商周时期的遗址中,几乎是最多的。金沙人对祭祀的重视程度以及对琮的喜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在以往的研究中,商代玉琮形体普遍较小,制作工艺也不高,主要发现于河南殷墟妇好墓、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金沙遗址出土玉琮的玉料大多以透闪石软玉为主,器表多呈红、褐、紫、黑等颜色,多数不透明,玉质较差,内部结构疏松,滑石化现象严重,这与其他地区的玉琮区别很大,应为本地制作。而说到金沙玉琮,不能不提到十节玉琮。这是一件“远道而来”、在成都平原“落地生根”的琮王,也是现在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令人叹为观止。

  十节玉琮,青玉质,半透明,通高22.2厘米,上宽6.9厘米、下宽6.3厘米,孔径5.1—5.6厘米,上下两端的射高分别为1.16厘米、1.05厘米,重1358克。整体呈上大下小的长方柱体,全器分十节,每节的每个角上都有一个简化人面纹,两条平行的长方形凸棱表示羽冠,一大一小两个圆圈、两个小三角形表示眼睛,下方凸起的短横表示鼻子,上有卷云纹。全器共40个人面纹。

  有趣的是,在玉琮一面的上射下端还阴刻一人形图案,形体肥胖,头戴冠饰,两臂平举,双腿叉开,长袖飘逸。臂上有一上卷的羽毛形饰。该器平滑光润,玉质较好,制作规整,器表残存有少量铜锈,孔中还残存部分象牙,由此推测出土前是与铜器、象牙埋藏在一起的。

  十节玉琮出土后,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研究表明,该玉琮是典型的良渚文化晚期玉琮,不但形制上如出一辙,人面纹的雕刻技法也相同。值得一提的是,玉琮上射下端刻划的人形图案还见于他处,如首都博物馆藏玉琮、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玉璧和玉镯、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藏玉琮。专家认为,这些刻划符号反映了良渚文化中晚期的祭祀形式及其含义。此外,玉琮表面有较多划痕和沁痕,纹饰也较为模糊,有长期使用的明显迹象。

  专家认为,金沙十节玉琮很可能来自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地区,经过长期的流传,辗转来到成都平原,成为古蜀国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礼器,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被长埋地下,直到三千多年后才“惊鸿照影来”。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