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在全国人民喜迎党的十八大之际,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专家学者代表齐聚徐州,共同研讨当代中国学术如何走向世界。这一议题的提出,既凝结着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我国学者对当前世界学术格局的清醒认识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代表陈奎元院长,向参加此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致以热烈的欢迎!向为承办此次会议付出辛勤劳动的江苏师范大学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中国学术走向世界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思想源于对现实的深刻把握。回顾人类思想史,一切划时代的思想体系都在于它回应了时代最响亮、最迫切的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推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提升中国学术的世界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基于对我国发展态势和国际形势走向的总体判断而提出的时代课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界深入贯彻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现代化战略思想的重大举措。
改革开放34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方面建设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世界影响力大幅拓展,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涨。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展现出积极进取的对外姿态,广泛地参与到世界经济、国际和平、发展援助、非传统安全等问题的讨论与解决之中,中国更加自觉主动地在各类国际论坛上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张。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世界越来越需要获得中国的参与,越来越需要倾听中国的声音,越来越需要汲取中国的智慧。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在国际目光日益投向中国的新形势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肩负着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历史使命。
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成功走出了一条史无前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凝结着中国人民的汗水和智慧,蕴含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素材。中国道路世界瞩目。当然,中国的继续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有待解决的困难、问题与矛盾,这些难题的成功破解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认真进行经验总结、理论概括和对策提炼,需要中国的学者为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提供具有前瞻性的智力支持和科学的解决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反对教条主义、打破西方神话、坚持独立探索的道路,它所体现的实践特征、它所提出的理论问题,是任何一种西方理论范式都无法给予充分解释的。这种独特性,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既吸取西方学术又超越西方学术、既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又超越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理论学术创新提供了极其丰沃的思想资源和实践素材,也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的提升,贡献中国人自己的思想智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激发着理论创新、学术创造的活力,为哲学社会科学打开了世界性的宏阔视野,奠定了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理论与现实根基。中国学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将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作出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贡献。
从世界范围内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是中国参与世界文明重组、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的客观要求。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美国右翼思想家福山随之提出了“历史终结论”,认为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将成为“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具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特征的新自由主义或者说“华盛顿共识”在全球大行其道。然而,冷战后残酷的现实让新自由主义名誉扫地:休克疗法使俄罗斯一蹶不振,自由化改革让拉美身陷经济陷阱,非洲民主化浪潮造就一批所谓“失败国家”。特别是2008年欧美金融危机,更让国际思想学术界对新自由主义产生了深刻的怀疑。相反,中国在苏联解体后,沉着应对,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前行,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新自由主义所遭遇的尴尬境地,充分证明人类历史的社会主义必然趋势并没有终结,人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依然面临着极其广阔的空间。中国人民是不断探索人类社会新的发展道路的勇敢践行者,它在探索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将为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理论启示。人类的发展需要离不开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正是对这种需求的积极回应!
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争夺“话语权”、占据“思想高地”的坚实基础
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精神产品。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中,这为中国学术走向世界、争夺“话语权”、占据“思想高地”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积极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学术的近代转型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自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知中国人睁眼看世界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就与学习西方文明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中国学术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持续地引进西学,向世界文明学习。而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崛起,更是中国思想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标志着中国学术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学术研究中的主导地位得到确立和加强,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历史意义的优秀科研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大力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充分借鉴国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成果,建立了相对齐全的学科体系。进入新世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基本完成了对西方学术理论的引介的同时,积极探索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构建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学术理论体系、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的声音,这已经成为摆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十七大明确要求“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任务。这一系列重大举措表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发展,我们党更加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更加娴熟地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更加自信自觉地塑造中国学术的国际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奋发进取,开拓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思想理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取得了显著成果。一大批学术新领域被开辟,研究手段、研究方法加速更新,新兴学科不断兴起,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相互激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得到显著加强,优秀成果、优良人才不断涌现,一批有影响的学术理论报刊成功创办并得到发展,学术新媒体快速成长,为推动和引领中国学术走向世界搭建了桥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成果辉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可以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学术发展的黄金时代,中国学术已经具备了走向世界的条件。
三、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文明的提升贡献中国智慧
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是一个严肃的时代课题,不能盲目,不能跟风,必须有目标、有方向、有规划,必须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这里有三点需要特别强调。
第一,中国学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世界观方法论指南。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学术的灵魂,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发挥了龙头作用、基础作用和导向作用,为中国学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方向和科研方向,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特征,是我们与西方进行理论对话的科学指导,是我们超越西方学术、赢得学术话语权的创新动力,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理论支点。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学术研究中的主流地位。
第二,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必须坚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学术自古就有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情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力量。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始终将学术研究与国家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发展大局,将个人努力方向与国家的需要、民族的需要结合起来,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既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物质基础和理论资源,又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服务目标和终极归宿。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绝不单纯是为了赢得国际学术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更是为了通过走向世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此,走向世界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方向,始终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国防建设,在和世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学术文化的深刻互动中,批判地汲取优秀智慧和营养,为党和政府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难题提供智力保障,在与实践偕行中,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话语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以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第三,与国际学术界展开平等、独立、有尊严的对话,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走向世界。理论的成长成熟离不开思想砥砺和学术争鸣。中国学术只有通过与国际学术界展开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对话,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为民族、国家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尊严来自实力。中国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灿若星辰的文化巨擘、浩如烟海的学术经典、辉煌璀璨的民族文化,为人类知识宝库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遗产。当代中国的历史实践又创造了战后世界范围内国家建设的伟大奇迹。立足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我们没有理由对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梦想”失去信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只要我们立足中国的历史与国情,传承和发扬中国自身的特色与传统,就可以与国际学术展开平等、独立、有尊严的对话。数典忘祖、全盘西化,绝不是走向世界,而是背离中国学术发展的正确方向,必将葬送中国学术的远大前程。
与国际学术界展开对话,要坚持以科学的眼光对待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成果,既不能固步自封、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一味崇洋。在以博大的胸怀、开放的心态吸纳世界其他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要坚持中国学术的自觉与自信,毫不动摇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学术传统,创造并发扬光大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特色的学术。在此基础上,推动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和成长。
最后,预祝第六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报》编委会主任)
链接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发起并作为常设主办方的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在全国学术界倡导打破学科壁垒,直面重大前沿问题,谋划学术未来发展,推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自2007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已成功举办六届。
2007年12月,首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暨《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发布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
2008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研究杂志社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在广州召开。
2009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西北大学承办的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在西安召开。
2010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黑龙江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围绕“超越与建构:未来十年中国道路与学术发展”这一主题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办。
2011年9月,在湖南永州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期间,举行了《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10—2011)》蓝皮书发布会。这届论坛以“‘十二五’规划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为主题,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共永州市委、永州市人民政府承办。
2012年10月,围绕“走向世界的中国学术”这一主题,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江苏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第六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在江苏省徐州市召开。
第七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将于2013年由吉林大学承办。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