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努力彰显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 第五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召开
本报讯(记者范勇鹏)9月24—26日,来自全国近50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近百名负责人及学科带头人齐聚湖南永州,出席第五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九嶷山下、潇湘之滨,学者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这一重大课题。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共永州市委、永州市人民政府承办。论坛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和湖南省的大力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武吉海出席并讲话。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朱有志、中共永州市委书记张硕辅、教育部社科司司长杨光、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等出席会议。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时不我待”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思想,新的实践经验的积累也必将导向思想和理论的创新。当前我们就处于这样一个时代。环顾全球,世界正处在大变动、大调整的历史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独霸地位正在发生微妙的改变,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不仅改变着全球力量格局,更改变着国际体系中的权利分配和全球价值链条。源自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危机已延续数年,且愈演愈烈。世界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西方主导的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的危机,更是对西方思想和价值观有效性、正义性的校验和挑战。与此同时,作为不同于西方模式的最大规模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成功,而且使中国经受住了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然而,中国也面临着全新的实践挑战。
谈到当前的世界大变革、大转折,王伟光认为,这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好时机,“社会实践突飞猛进的客观条件,历来是思想创造、理论创新、学术繁荣的机遇,是理论大家、思想大师、学术巨匠人才辈出的机遇”。他说,全球化和高科技迅猛发展所引起的世界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界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素材。我们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实施,为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思想创造和理论创新营造了良好环境。
王伟光指出,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和挑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应抓住时代际遇,更加自觉地把科研工作融入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滚滚洪流中,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融入到党的理论创新的伟大进程中,生产出有益于实践需求的理论学术成果,推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思想理论学术大师和骨干人才,彰显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
制度创新是关键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颁布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实践先行者,已经在今年8月17日正式启动了创新工程。实施创新工程、建设创新体系是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界共同的事业,也是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的使命。为何创新?如何实现创新?应为创新提供什么样的制度保障?这些问题都引起了与会学者的热烈探讨。
实施创新工程的目的,就是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精品成果,多出政治方向正确、学术导向明确、科研成果突出的高层次人才,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实际,王伟光将这一目的具体分解为六项主要任务:建设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建设党和国家重要的思想库;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高殿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术传播平台;建设“走出去”战略的学术窗口;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高地。
创新的方法和实践路径,是与会代表讨论的焦点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检视西方现代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局限性的基础上,着力阐释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实践起点和理论源泉。也有学者从现代大学制度视角,提出通过学术评价创新带动学术创新的思路。以探讨和把握“中国价值”为起点来追求创新、创新规划应当强化“国家意识”等观点都引起了热烈反响。有的学者则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流沟通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特殊意义。
创新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王伟光指出,实施创新工程、构建创新体系,就是要在用人制度创新、科研组织方式创新、机构设置创新、科研资源配置方式创新上做好文章,真正解放和激活科研生产力,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出更大的科研创造力,以保障和全面实现科研手段与方法创新、学术观点与思想理论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创新工程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精品,有利于出大家和拔尖人才,有利于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王伟光还特别强调,要在用人体制机制制度创新上下工夫,真正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考核严格、奖惩严明,高效灵活、充满活力的用人制度。创新工程的另一个重大环节,就是对科研资源分配方式即科研管理方式大胆改进,消除弊端,实现科研资源配置方式、科研组织管理方式、科研体制机制的合理化。要把需要完成的研究任务同科研资源配置体制机制制度创新结合起来,实现科研经费和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把资源配置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身上,用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团队上。
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打造成“高峰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是全国唯一一个打破学科壁垒,超越单一学科体系,以跨学科的综合视野,触及哲学社会科学前沿,聚焦学术界新观点、新方法和新问题进行研讨的高端论坛。自创办以来,论坛就以参会代表的高端性、研讨议题的前沿性、学术影响的广泛性,得到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获得了学术界的关注和积极参与,赢得了理论界的广泛赞誉和好评。目前,它已成为推进和引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创新的“引擎”,成为国内重要的高端学术论坛。
论坛自创办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从北京到广州,从西安到伊春,论坛先后围绕“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科学发展成就与前瞻”、“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超越与建构:未来10年中国道路与学术发展”等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论坛讨论的问题在不断地走向深入,学术层次不断提升,正在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一个“高峰论坛”,并将为构建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使中国的学者和学术成果走向世界从而在世界学术舞台上赢得话语权并占领制高点作出贡献。论坛决定,第六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将由徐州师范大学承办。
论坛期间还举行了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10—2011)》蓝皮书发布会。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