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理论研讨会综述
2018年01月31日 15: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王禧玉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与深刻影响世界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之际,1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部共同主办的“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理论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媒体代表40余人与会。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网总编辑罗文东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部主任刘志明研究员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靳辉明教授、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季正聚研究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杨明伟研究员、中央党校党建部张荣臣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代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建军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义天教授、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副主任李瑞琴研究员、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室主任任洁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网采编中心主任李放副编审、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郗戈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网络安全与新媒体中心副主任焦兵副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做主题发言。

  根据《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以来世界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蕴含的重要思想与实践指向,与会代表围绕四个方面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一是阐述《宣言》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思想;二是分析《宣言》文本逻辑、内容特点及其在中国的译介、传播与历史影响;三是讨论坚持《宣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关系;四是进一步阐发《宣言》的当代价值。与会学者认为,《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奠基之作,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谱中最重要、影响最深广的经典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思想史意义,充满着引领人类发展进步的思想魅力和行动力量。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始终坚持《宣言》阐释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与实践逻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阔实践主题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新境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矛盾更加深刻、突出,资本逻辑的现实困境与人类进步的历史规律,决定了《宣言》深刻描绘时代发展洪流的总趋势不可抗拒,《宣言》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灭亡与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不可避免,《宣言》鲜明阐释唯物史观思想逻辑的理论光辉不可磨灭。

  实践证明,我们依然生活在马克思指引的时代发展总进程之中,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当今世界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思想体系和当今时代的思想旗帜;作为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的经典著作,《宣言》是深刻剖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有力武器和指导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在人类历史进步中将焕发出更加锐利的思想光芒。

  一、《宣言》阐述的核心思想

  与会学者认为,《宣言》阐述的重要思想包括人类社会结构与社会运动基本原理、“两个必然”原理、关于阶级存在和阶级斗争原理等丰富内容,核心思想是阐释了唯物史观,其精髓要义是要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进程的决定性力量,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不是某一个人、某些少数阶级所谓精英人物的主观意愿,决定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进程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所代表的先进力量——共产党。

  靳辉明教授认为,《宣言》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第一个是人类社会结构与社会运动的基本原理;第二个是两个必然的原理;第三个是关于阶级存在和阶级斗争的原理;第四个是关于共产主义基本特征的原理;第五个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原理;第六个是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思想。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关注民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发展理念,都包含有《宣言》所阐述的共产主义因素。正是这些因素的逐渐扩大,才使我们一步一步地接近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

  罗文东研究员强调,《宣言》核心思想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其精髓、要义就是要说明人类历史发展方向和进程的决定性力量,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不是某一个人、某些少数阶级所谓的精英人物的主观意愿,包括美好的愿望。但是决定人类历史发展的因素不会只有一种力量,主观方面的原因也起重要的反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驾驭这种可能的力量和主观愿望的历史主体是谁?资产阶级时代驾驭资本主义时代的客观力量和主观意愿的是资产阶级,《宣言》的问世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启,即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决定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进程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所代表的先进力量——共产党。无产阶级政党对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把握的程度,驾驭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客观力量的程度,能够组织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组织能力和理论水平,决定了现代社会发展进程和方向。此外,决定人类发展的进程,到底是漫长的还是一个比较迅速的过程,取决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因素。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如果能够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那么巩固社会主义的进程就会更快一些,但是绝不会一个遥遥无期的状态。因此,要反对那种共产主义渺茫论和悲观论调。

  李瑞琴研究员认为,《宣言》的核心思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这一唯物史观是贯穿于整个《宣言》思想的方法论和立论基础;第二个层次,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体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第三个层次,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他、压迫他的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当下我们正在奋斗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依然是《宣言》核心思想所阐释的人类解放这一永恒事业的一个具体阶段和追求构成。

  二、《宣言》的文本特点以及在中国的译介、传播与发展

  与会学者指出,《宣言》魅力最根本的是思想魅力,语言魅力也非常突出,创造了“政治宣告体”,具有非凡的感染力、动员力、传播力。《宣言》传入中国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缩影,《中国共产党宣言》是对《宣言》的逻辑如何在中国语境下实现民族化、中国化,实现中国的时代化这一历史任务表达的初步文本回应和理论探索。

  刘建军教授认为,《宣言》的魅力最根本的是思想魅力,但是语言魅力也非常突出。《宣言》属于政治宣告体,先讲唯物史观,再讲科学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在运用唯物史观,而不是在阐述唯物史观,《宣言》的风格是党纲独特的属性所要求的,也体现了马克思个人的语言风格。《宣言》语言风格可以概括为雄浑有力、浓墨重彩、透彻鲜明、言简意赅。通过运用比喻、排比、象征等修辞手法,借用散文、诗歌、寓言体的表达方式,《宣言》篇章以不同凡响的开头与收尾,增强了传播力、感染力。

  季正聚研究员分析了《宣言》在中国的翻译、传播的情况,指出《宣言》传入中国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缩影。《宣言》不断译介和传播意味着中国人民不断正确的理解过程,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断加深和深入研究的过程。《宣言》直接培养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家,也培养了千千万万个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党员干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学习,高度重视《宣言》的价值。

  李放副编审认为,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献包括思想创造与《宣言》有着千丝万缕的源流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进程。从理论建构意义上,对《宣言》的思想逻辑在中国语境下如何实现民族化、中国化、时代化表达,应该说是很重要的历史任务。1920年11月,在《宣言》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性产生,代表了党早期关于中国历史发展分析的逻辑形态,尽管它的思想内涵还具有诸多历史局限性,但是第一次自觉地把《宣言》的思想运用到中国革命实践中来,第一次初步表达了中国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和主张,把历史任务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向带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必须形成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同时指向人类社会发展未来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发展质量及重大实践方法论问题,因而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占有特殊的文献地位。

  李义天教授阐述了如何理解作为伦理思想文本的《宣言》。他认为,我国生产关系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段,在与资本主义道德、意识形态观念的对比之中,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如何发展,进而在竞争关系中体现出自己的合法性,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马克思变革了传统伦理学的研究视角,从伦理思想的维度对《宣言》进行切入,最终要纳入到整个经典文本或者是经典理论的大框架中,才能够既反思《宣言》的伦理意义,又反思到伦理思想研究本身的局限性和未来的可能性,从而凸显《宣言》对人类社会合理秩序安排和伦理秩序的重大理论关切。

  三、坚持《宣言》原理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坚持了《宣言》基本的原理、理论逻辑,并结合中国实际,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正是通过《宣言》了解共产主义的原理,进入马克思主义的境界,不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刘志明研究员认为,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各种各样的救亡图存方案都失败了,唯有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是解决我们获得民族解放、国家复兴的正确道路。总结中国革命、改革、建设成功的经验,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坚持了《宣言》基本的原理、理论逻辑,并根据人民的思想状况、需求实际,与国家时代情况相结合、相适应,从原理推导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坚持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视为精髓上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不断推进改革开放。这正是科学社会主义包括《宣言》经典著作所一直提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张荣臣教授从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解读《宣言》内涵,他认为《宣言》论述了党的性质、党的理论基础、党的发展、党的最终目标,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党的建设的理论体系,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产生。第一,《宣言》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第二,《宣言》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特点;第三,《宣言》阐明了共产党的理论基础;第四,《共产党宣言》阐明了国家政党的基本纲领;第五,《宣言》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原则;第六点,《宣言》规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国际主义原则。学习贯彻《宣言》最根本的就是实事求是,把党的建设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是我们党从创建至今能够不断保持生机活力的最根本原因。

  杨明伟研究员在题为“《共产党宣言》与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的步伐相伴”的发言中指出,《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纲领和第一个宣言,自进入中国以来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都发挥了重要影响,毛泽东本人也是通过这本书了解共产主义的原理,进入马克思主义的境界。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个人的心路历程和《宣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第一,在夺取全国胜利的当口,毛泽东号召全党读《宣言》,目的是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第二,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期,毛泽东又不断阐发《宣言》的思想,阐发我们党的领导方法和共产党人的远大抱负和胸怀;第三,在社会主义建设遇到难题甚至挫折的时候,毛泽东进一步读《宣言》,思考、探索具有中国特点的、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式和方法。

  四、《宣言》的经典属性和不断延伸的当代意义

  《宣言》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其真理的光辉依然照耀着社会主义征程。当前,在世界和中国面临的时代问题中重读经典,将全部的道路经验补充到对经典的理解之中,我们可以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深刻思想,这样马克思的经典就能在回应时代问题之中不断敞开和彰显价值,使之常读常新,从而永远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孙代尧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说是科学社会主义,并且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强大生机和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他强调,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要从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不断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这样就找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中国的具体实现形式。如果我们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形成的新鲜经验补充到对《宣言》的理解之中,就会不断获得新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就会在回应时代问题之中不断敞开和彰显意义与价值。

  郗戈副教授认为,当今全球化的高度发展使得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性。这就使得《宣言》中的世界历史观在这样的境遇中得以凸显,显示出当代生命力、活力、鲜活的阐释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双重逻辑的合理应对:第一个是对民族国家逻辑的合理的应对,第二个是对资本逻辑的合理应对。《宣言》世界历史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具有一种深刻的内在联系。正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中,《宣言》世界历史观的当代价值能得到充分的彰显。

  任洁研究员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宣言》是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经典著作。因为其思想的深邃性和宣言式的题材,以及通俗的特质得到了极其广泛的传播,是经典中的经典、工人的“圣经”,是全球使用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我们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信它是有科学性的,如果觉得心里不踏实,你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

  焦兵副研究员认为,170年前的《共产党宣言》,对黄金时代的资本主义展开了最为犀利、最为深刻的批判,这种批判,对于我们认识当今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依然具有指导性意义。《共产党宣言》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资本逻辑”所产生的国内和国际影响。在国内层面,资产阶级对利润的贪婪追求,必然导致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从而加剧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反向运动。在国际层面,资本为追逐利润而向全球的扩张,客观上导致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依赖,人类逐渐形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然而,资本的贪婪本性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国际秩序观,不仅无法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反而是在加剧着诸如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恶化。

  刘须宽助理研究员认为,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和方案,是在人类面对日趋复杂局面做出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在和平与发展这一现实境遇中的新选择,更是新时代掌控全球命运的最佳行动纲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论断具有内在一致性。在价值和实践层面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为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终极目标铺路,是在特定历史阶段尝试促进世界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实践预演和价值预备,是为实行自由人联合体注入阶段性的成长动力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一致行动的价值铺垫。

  陈建波助理研究员认为,《宣言》发表170年的历史,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史,是人类的发展进步史。《宣言》是人类思想文化的智慧结晶,也是批驳错误思潮的思想武器。这体现在:一是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宣言》立足于无产阶级立场,立足于绝大多数人的立场,揭露了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剥削性、虚伪性。二是立足实践、正反对比。《宣言》总结了阶级斗争的历史规律,结合时代要求,揭露了错误思潮的本质和危害。三是讲究辞章、高屋建瓴。《宣言》立足人类历史发展大势,用澄明清澈的思想,用诗一样的语言,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基本规律。四是面向未来、注重行动。《宣言》指明了人类解放的未来趋势,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革命。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