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周溯源:要勇迎网络新挑战
2019年04月26日 09:10 来源:人民网 作者:沈光倩 访问量: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 周溯源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 周溯源 

  人民网9月15日电(沈光倩) 期刊经营创新论坛今日在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上举行。本次论坛由人民网作为战略合作媒体进行全程图文直播。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周溯源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周溯源表示现在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快速推进,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信息传递更加快速便捷,人们联系更加紧密多样,文化交流更加密集丰富,因此,时代对期刊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中国期刊人,首先要勇于回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报纸期刊网络媒体,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推动人类进步的职责。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自身也需要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满足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要求。学术报、刊、网是发表科研成果的前沿高地,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是展现综合国力的战略阵地。

  以下为全文实录(未经本人审稿):

  我很荣幸作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代表,参加本届期刊交易博览会。

  首届中国期刊交易博览会,是在全球一体化日益发展、网络信息化愈加快速的背景下,站在国际期刊发展的前沿,召开的一次国际性文化盛会。

  我相信,在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的高标准下,本届刊博会将开启中国期刊发展的新时代,开启国际期刊交往的新时代,开启期刊电子化发展的新时代,团结引领全球期刊,在推动世界文明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 历史进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报刊编辑出版单位,主管主办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网为龙头的“一报六刊一网” (包括《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在理论学术界拥有广泛的影响。

  下面,我结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报、刊、网情况,就期刊媒体发展谈几点看法,并求教于各位。

  第一,时代进程中的学术报、刊、网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前身是创办于1954年的《历史研究》编辑部。1979年,为创办《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历史研究》编辑部的基础上,成立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从此,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事业就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事业紧密相联,并在参与、宣传和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洪流中不断发展壮大。

  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已由最初的两刊(《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发展到目前的“一报六刊一网”,在职职工由2006年的40余人发展到目前的330余人,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地方记者站和全球特聘记者网络,成为编辑记者队伍庞大、学科门类齐全、人才体系建设不断发展的学术报刊编辑出版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办于2009年7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全国性的哲学社会科学专业理论学术报纸。自创办以来,《中国社会科学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以鲜明的学术理论特色,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赢得了广大社科工作者和相关读者的认可。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国内多个省市设有记者站,在地方设有分印点,在华盛顿设有北美报道中心。初步形成覆盖全国、面向世界的学术资讯报道网络。

  《中国社会科学》创办于1980年,被公认为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权威期刊,代表着国家学术形象。为适应学术创新的快速发展,于2012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中国社会科学》在社科期刊排名中,持续名列第一,影响因子高于同类期刊。仅以2012年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社会科学》共获得各种省部级以上奖项36项,其中,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第二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4项,第四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4项,其他省部级奖25项。

  《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质量来自于独到的编辑理念和严格的审稿流程。为保证办刊质量,提升公信力,展现自信力,自2012年起,我社在网上公布“《中国社会科学》编辑档案版”,成为期刊界率先公布编辑档案(编辑稿、编辑审读报告、外审专家意见等)的学术期刊。这一举措得到理论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支持,不少读者付费下载《中国社会科学》编辑档案版。

  《中国社会科学报》和《中国社会科学》坚持开门办报、办刊,主动走近学者,在与学术界全面、深入的互动中,把握前沿,发现人才,培育稿件,是我们确保杂志社始终走在学术前列的重要途径。为此,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创办了系列品牌学术论坛。

  论坛主要有三类。 一是系列学术前沿论坛;二是期刊高层论坛;三是中外学术高层论坛。

  以“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为代表的系列学术前沿论坛旨在推动学科和学术发展。由我社发起并作为常设主办方,在全国学术界倡导打破学科壁垒,直面重大现实问题,谋划学术未来发展,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自2007年在北京成功举办首届论坛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七届,已经成为社科界学术带头人探索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平台,成为社科界交流信息、规划学科发展的高峰论坛。历史学前沿论坛、马克思哲学论坛、“中西马对话”等论坛均已举办多届。此外,今年还举办了主题为“启蒙与近代中国法治进程”的学科论坛。

  “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旨在推动期刊的发展与联合。通过此类高级别的论坛,实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类期刊与高校学报、专业期刊的多元互通和对话。“首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于2012年在沈阳举行,主题是“学术期刊与学术生态建设”,并通过了《关于学术期刊加强自律共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声明》,即《沈阳宣言》。

  世界华文学术名刊高层论坛是刚刚创办的,旨在推动世界范围内华文学术期刊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首届世界华文学术名刊高层论坛于2012年10月1日在俄罗斯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华文学术名刊代表和专家学者50余人,围绕“知识传播与文明对话”展开了交流讨论。本月中旬,第二届论坛将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主题是“多元文化时代学术期刊的评价标准与学术使命”。

  以“中美学术高层论坛”为代表的论坛旨在加强中外学术交流、推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中美学术对话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学术对话,有利于增进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制度体系之间的理解与合作。已就“传统”、“启蒙”主办过两届论坛。第三届论坛的主题是“现代化”。我们还主办了中德、中国与拉美等学术高层论坛。

  2013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决定将中国社会科学网划归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划归后的中国社会科学网,将努力建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和宣传的重要阵地,哲学社会科学资讯和优秀成果的权威集散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学术精神和学术风范的重要窗口,成为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爱好者的网上精神家园,世界知名的哲学社会科学门户网站。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正在对中国社会科学网进行改版筹备,新版中国社会科学网将于2014年1月1日上线运行。

  此外,作为《中国社会科学报》的英文版,我社主管主办的《世界学术报道》也正在试刊之中。这将是世界第一份全球性英文学术报纸,其主要任务,一是将中国的优秀学术成果、学术资讯传播到世界,二是向世界介绍各国优秀学术成果、学术资讯,以英文为工具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的软实力。《世界学术报道》将在美国当地编辑、印制、发行。

  第二,中国期刊媒体要勇敢迎接网络时代的新挑战 

  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快速推进,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信息传递更加快速便捷,人们联系更加紧密多样,文化交流更加密集丰富,因此,时代对期刊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中国期刊人,我们将如何适应这些发展?

  首先,期刊媒体要勇于回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报纸期刊网络媒体,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推动人类进步的职责。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自身也需要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满足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要求。

  学术报、刊、网是发表科研成果的前沿高地,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是展现综合国力的战略阵地。

  先进的文化发挥着正能量,低俗落后的文化产生负能量。新闻出版及媒体传播应该为社会进步、民族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条件,力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理念启迪人,以有益的信息帮助人。

  其次,中国期刊媒体的发展要善于与网络化、数字化结合,适应网络时代的革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文化的生产、传播、应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国际主流期刊已全面实现编辑出版的数字化、网络化,而中国在数据库、数字期刊平台建设以及学术网站的创办等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亟待发展。中国期刊媒体应该抓住机遇,在数字化、网络出版方面迎头赶上。

  第三,中国期刊媒体的发展要积极走出国门,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随着文化的国际交流和对话日益频繁,中国期刊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大多数期刊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比较小,国内某些高校的学术评价更看重国外期刊。

  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必须通过提高学术水平等有效措施扩大中文期刊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努力创办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期刊媒体。

  因此,我们的期刊媒体要开拓创新,向海外读者宣传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要大力推动中国学者参与国际学术讨论和交流,要同世界各种学术流派展开平等对话,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第三,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时代责任与历史担当 

  在中国全面走向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作为全国最大的学术报刊出版机构之一,要始终心怀祖国、放眼世界,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中坚力量,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学术传媒集团。

  首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办报办刊办网方向。我们的编辑工作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三贴近”和“双百”方针,弘扬实事求是的学风,培养保持着一支高水平的编辑队伍。

  其次,要紧扣时代脉搏,解决现实问题。我们的“一报六刊一网”在发稿方向上,要重视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发表在扎实调研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原创性、针对性和引领性的文章。要始终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推动学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保持创新活力。

  第三,要坚守学术本位,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我社的“一报六刊一网”在编辑、审稿等方面严格执行学术规范,根据国家规定的原则,结合自身的实际,形成了一套完备的采编流程。坚守学术本位不动摇,坚持严格的学术标准不让步,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我们还积极奔走呼吁,联合学术界共同努力净化学术环境。

  第四,要积极倡导优良的学风和文风,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宗旨。一直以来,在改进文风方面,我们的报、刊、网力求摈弃套话、空话、废话,多讲真话、实话、新话,提倡准确明白、朴实晓畅,反对食古不化、食洋不化、故作高深。

  各位期刊媒体同行,同志们,朋友们,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一报六刊一网”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社科界的支持,离不开在座各位的支持,离不开国内外同行的帮助。欢迎各位到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来做客,我们在北京恭候朋友们的光临。

 

责任编辑:陆畅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