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拉学术高层论坛综述
深化战略信任关系的学术新共识
2016年12月02日 07: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2月2日第1101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放 匡钊 刘倩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深化,“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已成为当今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整体合作关系进程的恰当描述。11月21—23日,以“中国与拉美战略信任关系的建立——进一步深化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五届中拉学术高层论坛在阿根廷召开。此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与阿根廷科尔多瓦国立大学、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共同主办,来自中国、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西班牙等国家近30位学者与会,就经贸互动关系、国际合作机制、社会可持续发展、文化交流互鉴等领域展开研讨。

  经济全球化影响中拉发展

  当“地域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需要正确考察资本主义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对中国与拉美的历史与现实影响,寻求新的自主发展理念,把握历史机遇。

  中国驻阿根廷大使杨万明在致辞中表示,在习近平主席对拉美进行重要国事访问背景下,第五届中拉学术高层论坛的举办正当其时,有助于双方知识界就新时期中拉关系的发展与合作方向进一步加强交流、凝聚共识。这体现在:从中拉发展战略方向出发,加强对各自制度体制、政策理念、发展道路的研究,加深了解与互信,凝聚合作共识;从经贸务实合作出发,加强对彼此政策体系、合作模式的研究,促进中拉产业有效对接;从人文交流出发,加强在文明互鉴、人才培养、旅游市场、足球推广等具体领域的开创性合作研究,进一步拉紧中拉联系纽带;从整体角度出发,注重在地区一体化、区域治理、互联互通等议题上加强研究,通过推进中拉整体合作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立峰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中拉关系已经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拉高层领导互访频繁,中拉整体合作新的征程全面启动。现有的中拉整体合作新框架,立足于双方的优势互补和基本国情,是对中拉合作关系的顶层设计,表达了双方对于合作自主发展的美好愿望。

  阿根廷科尔多瓦国立大学教授古斯塔沃·桑迪兰(Gustavo E. Santillán)认为,在中国国际政治领导力日渐增强的时代语境中,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与相关思想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范如国认为,中国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国家治理的社会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就;拉美左翼政府奉行民众主义思想,推行强化国家作用、民主参与和扶贫减贫的经济社会政策,已取得相当成效。“中国梦”蓝图可为“拉美梦”的实现提供有益的参考,这有利于双方彼此借鉴,进一步加深相互信任。

  创新共享发展机制

  “国际交往”转向“文明互鉴”,需要建立战略信任关系,创新共享发展机制。

  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劳拉·鲍德莎(Laura L. B. Bordazar)基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讨论了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下的中国海外移民以及合作。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移民在拉美数量显著上升,这有助于中国移民法律的国际建构,推进对外经济交往。

  巴西圣保罗国立大学教授路易斯·保利诺(Luís A. Paulino)关注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CELAC)的关系。他认为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部分得益于加强与拉丁美洲贸易和商品需求的互动,同时增加国内消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关键要素。

  北京大学历史系、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教授董经胜则认为,目前中拉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大国关系,对中国与加勒比地区的关系研究相对不足,应从整体层面研究拉美国家行为体的作用,才能全面把握中拉关系的现实发展需求。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教授韩琦以伊泰普水电站建设为个案,分析了拉美现代化实践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国际合作精神。

  对于今年中国与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展开的“中拉文化交流年”活动,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秘书长兼文化协调员白安蕾(Andrea Pappier)认为,丰富多彩的中拉文化交流有效促进了双方积极的信任与理解。此外,面对中国游客的不断增多,拉美及加勒比地区急需开展对中国旅游经济的研究与合作。

  积极促进中拉学术交流与话语建构

  当“学术研讨”转变为“学术共识”,需要积极促进学术话语建构对中国与拉美的国际学术交流影响,夯实新的智力支持前提。

  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司芙兰(Francesca Staiano)阐述了“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及其对拉丁美洲的影响。她认为,当今中国和拉美地区战略关系的提升,是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发挥了对现有国际秩序优化的积极建设功能。拉美学者需要深入研究中国的思想文化成果,把握国际关系与国际公法领域中具有中国特色思想的时代性变化。

  智利圣地亚哥大学语言与文学系副教授罗莎·巴萨(Rosa I. Basaure)则认为,目前拉美诸国关于中文的翻译研究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学教育中缺少相关的翻译理论专业设置和专业译员的训练课程,给中拉交流造成了很大困难,扎实做好翻译人才培养与跨文化交流,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杨建民分析了中拉经贸关系的新特点、现实挑战与政策回应,认为新世纪以来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推动了中拉贸易的增长,但仍有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中国企业缺乏对拉美政治和社会治理结构的充分了解;拉美国家较为认同欧美的技术标准,对中国的标准化体系缺少共识等。这需要中拉双方进一步建立互惠的风险评估机制,基于有益的思想资源共享,积极促进智库合作与打造共同的学术话语基础,这也是中拉学术交流对话的重要目标之一。

  据悉,2017年第六届中拉学术高层论坛将在中国举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