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几个面向
2023年07月25日 09: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25日第2698期 作者:刘方亮 孙恒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历程中,对民主这一全人类共同价值进行探索的成果,是对中国式民主本质属性、实践特征与推进方向的高度凝练。从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角度论,全过程人民民主现实功用的发挥及在未来的推进,须依托于理论研究以把握其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必要注意并强化以下方面研究。

  重视系统性研究 

  重视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系统性源于其实现了民主的本义,具有丰富的内容要素。现代民主兼具了价值功能和治理功能。然而,这种复合功能并未在所有类型的现代民主中都能有效发挥。受制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西方式民主的上述功能往往被扭曲。全过程人民民主则摆脱了这一桎梏,不仅在价值层面上强调民主之于“人民为自己作主”的意义,亦在实践层面衔接民主过程的各个环节、部分和领域,因此其内涵以及内容也极大丰富。

  具体来说,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民主环节上贯通民主选举与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避免了“选主民主”以选举替代民主的种种问题;在民主的运用领域上推动民主真正成为人民在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的交往互动的必然选择,并以相应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予以保障;在民主的实现层次上通过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等相结合的方式提供民众参与从国家治理到基层治理的机会和渠道,从而实现了人民对民主全链条、全时段、全领域的参与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这种整体性、全面性特点,决定了应在学术研究上以系统性视角予以把握,即注重全过程人民民主不同环节、部分和领域之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性,及各种要素之间的有序关联性和内在统一性,并以此解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势成因、发展要求和推进路径。基于此,应从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政治与经济、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等相结合的角度全方位阐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主体、领导力量、组织形式、体制机制、内容议题等各要素之间相互贯通、相得益彰的关系,以此形成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规律更深层次的理解。

  加强相关性研究 

  任何民主理念都依托于特定的政治制度和相应的体制机制才能实现,不同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了民主的性质、主体大相径庭。而且,更高程度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将为民主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不同的教育文化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自主参与意识等也会对民主实现起到推动或制约作用。因此,相关条件并非被动地适用于民主实践,而是作为民主实现的有机组成发挥作用,对民主的相关条件分析可以一定程度地窥探民主建设的规律性内容。

  全过程人民民主亦基于特定的条件而运行,且由于其“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形态,相关实现条件更为复杂、特殊。故此,应秉持开放的态度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视角,对党的领导、政治制度、历史传统、经济结构、生产关系、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形成、运行和发展中的作用机理与运行机制予以深刻分析,以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发展逻辑予以全面认识。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根植于中国土壤而生成的民主制度和理念,对其相关性研究还应注意区别于西方的认知视角。质言之,西方选举政治使其民主理论研究注重从个人选举权实现的角度分析民主的实现条件。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却忽略了民主政治中的其他要素,客观上造成民众被物化为“选票”,限制了民众其他民主权利的实现。相比而言,中国语境中的相关条件则是在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各个环节相互贯通的前提下探究民主实现,因而相关理论研究也就超越了对选举政治的片面强调,而是更加注重从社会总体性的角度,通过把握党的领导能力的锻造与提升、人民内涵的构成和发展、公民自主性的萌发和提高、民主制度的建构和完善、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结构、社会财富分配的方法和共同富裕程度等,探究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条件,阐明其在性质、过程、内容等方面区别和超越西方选举民主的制度根源和现实基础。

  夯实可操作性研究 

  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人民代表大会为主途径的制度体系等,为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这些优势要转化成人民在各个层次、领域持续有效的政治参与效果,还需切实有效的民主机制、严谨畅通的民主程序、丰富多样的民主形式予以支持。鉴于此,相关研究有必要关注全过程人民民主可操作、可实践要求,以保证其切实可行。

  一是增进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的研究。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决定了群众广泛、直接的民主参与大多于基层进行,因而基层民主机制的健全对于全过程人民民主尤为重要。应基于满足群众全时段、全过程政治参与的要求,深入探讨如何改革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人大制度,推进基层协商,促进基层治理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相得益彰等问题。同时,运用专业的学术研究方法对各地区创造的听证会、恳谈会、评议会等民主形式进行有效性评估和学理性升华,以在更广泛范围中推广。

  二是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民主相互配合、有效衔接的内在机理和实现方式。民主过程涉及人民需求的收集与反馈,不同利益关系的协调与整合,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发挥与落实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均依赖于相应的制度予以落实。要确保全过程人民民主得以有效实现,就要阐明各种制度在现实中能够贯通的内在原理是什么,其间相得益彰、避免内耗的机制有哪些,以及相应的制度和法制保障何在等重要问题。

  三是探讨如何以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升各阶段各环节民主运转的效能。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依赖于这些技术已突破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时空局限,为主体的全景实时参与提供条件。不过,数字技术也带来了数字鸿沟、信息爆炸和信息安全等问题。由此,相关研究应从民主实践平台的搭建、法律法规健全、制度体系完善等方面探讨数字技术赋能的有效路径,从而有效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主体、增强社会合力、增效权力监督。

  推进发展性研究 

  民主作为政治上层建筑,其性质根本上取决于一国经济基础的性质,其实现程度受社会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架构和思想文化传统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的变化发展使得民主本身呈现为一个从低向高的渐进过程。对全过程人民民主来说,亦存在不断发展的空间和趋势。随着全过程人民民主从量变向质变的积累,相关研究应关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性要求,从而能够更加主动地发挥理论之于实践的解释和引导作用。

  要达成这种研究目标,需要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所处的历史方位。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寓于社会主义民主探索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原则与建设经验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得以形成和不断推进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如此,需要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史的视域中回答一系列重要问题:全过程人民民主如何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专政思想,它对历史上存在过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体现在何处,距离经典作家所畅想的“成为习惯”的民主尚需推进哪些方面等。探讨这些问题,可以从历时性角度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生和逻辑,进而明晰其发展前途和演进趋势。

  在此基础上,还应多维度探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推进路径,从而现实地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向前发展。在宏观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主渠道,应就人大履职能力发挥、履职形式创新、履职环境优化,人大政治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的推进,以及人大工作中人民声音的传达与共同意志的反映等进行研究,强化人大制度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功用。在中观和微观上,全过程人民民主相对于其他民主形式的优势在于其能够为人民在各个领域、时段的民主参与提供制度化途径。故此,应从人民生活的改善、政治权利的实现、物质基础的支持、共同富裕的推进等方面探究增强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方法,不断完善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实现方法,进而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之道。

  (作者系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副教授;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纪检监察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