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2023年07月24日 09:3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24日第2697期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在新的征程上,唯有一以贯之坚持“两个结合”,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有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历史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7月1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首届“复兴论坛”上,专家学者研究阐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聚焦在“两个结合”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展开深入研讨。

  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坚定不移走好这条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道路,不仅是新时代宏阔发展实践提出的重大理论课题,而且是走好“两个结合”这一必由之路、用好“两个结合”这个最大法宝的重大现实任务。

  立足于新时代发展实际,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就在于这种有机结合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把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与中华民族千年理想有机结合起来,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牢牢植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并结出累累硕果。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指出,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趋同,有机契合,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诸多相通和一致之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才有了丰富肥沃的土壤。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高培勇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阐述我国发展仍具有的“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党更是在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历史文化沃土上开辟新境界。“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在“两个结合”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马克思主义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苦难走向辉煌的思想指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思想武器。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规律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和最新成果。“两个结合”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

  历史证明,大道之行,壮阔无垠。“两个结合”展现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和走向未来的现实空间,不仅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根基,而且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对我们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

  只有深入了解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正确认识“两个结合”,鲜明体现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锚定“第二个结合”标注的“三个新高度”,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意义上,完整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和内在机理。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科学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和重大意义,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原会长欧阳淞指出,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精神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重大时代课题并经过实践检验;开辟了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实现了当代中国精神与二十一世纪世界潮流的融会贯通,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形成了科学理论体系。

  “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重要概念。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表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复兴有多种衡量标准,其中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是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建设文化强国,除了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还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推进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对于实现中国人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两个结合”为实现中国人在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奠定了历史、社会和文化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代人类文明的新力量、中国创立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了新的文化生命体、铸就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新型主体四个方面,“两个结合”更加全面系统深入地体现出中国人在精神上走向独立自主。

  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两个结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立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高度契合性主要体现在:一是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二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三是辩证法的思维,四是人类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五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在走向世界。他表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形态,是现代文明的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是和平、发展、共赢的马克思主义,它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它具有世界性、普遍性、易接受性、认同性,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现实证明,实践发展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两个结合”本身就是创新,面向新时代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而且彰显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紧密结合成有机整体,进而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创新实践进程,对我们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系统化学理化阐释党的创新理论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我们必须讲清楚百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革命实践创新相互激荡、相互促进的历史进程,讲清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同向共进的内在逻辑,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真理力量,深入推进主题教育,切实肩负起做好系统化、学理化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责任。

  张东刚谈道,要在探究复兴之策上立潮头,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引作用,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行独创性研究,积极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通俗化阐释、多样化传播、分众化普及、对象化宣讲。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基因与精神谱系,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使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伟大复兴的旗帜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注入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在于其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认为,体系性学理性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本属性,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同样要求不断体系化、学理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拓展的过程,不断体系化全面呈现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逻辑,不断学理化深入展现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基础。在他看来,原理性理论成果是理论创新最为根本和重要的成果,表明了理论创新的时代高度、思想深度和历史广度。理论武装工作推进理论的体系化,要求更好学习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

  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推进了中国经济发展。这一伟大历史进程重塑了当代中国人,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林尚立表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人在精神上走向独立自主。而“两个结合”为实现中国人在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奠定了历史、社会和文化基础。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必须遵循“两个结合”的原则。要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相互印证中推进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实践、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基本价值这六个重要问题贯通起来,充分展现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间正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两个结合”的真理力量,充分体现在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之中:马克思主义只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扎根中国土壤并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才是“活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只有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形式和具体特点相结合,以特有的民族形式呈现出来,才能真正地“具体化”和“中国化”。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必须继续坚持“两个结合”,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是百年大党再出发,不断创造新的百年辉煌成就的根本遵循。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