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资源配置向新型战斗力倾斜
2016年01月21日 08: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月21日第892期 作者:解柏伟 马文

  军事资源须转变被动应对式的配置方式,实施积极主动的配置方式。要加强军队需求预测,克服资源配置滞后现象,实现基本保障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同步调整。同时应及时跟踪新型战斗力、保障力出现所产生的资源需求,将资源更加集中向新型战斗力倾斜。

  军事资源作为军队后勤保障力生成的物质要素和技术基础,其资源结构、作用机理、配置方式决定着保障力生成的基本方式和类型,最终影响到保障力的高低。军事资源配置适应保障力生成模式转变,就是要遵循保障力生成和资源配置的基本规律,通过积聚和控制资源,发挥资源配置在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中的牵引作用,为保障力生成模式转变提供有力的物资技术支撑。

  服务保障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转变

  从战争年代一直到上世纪末,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基本上是在物质资源比较匮乏的环境下进行的。资源分配采取了保障基本生活加机动补救式的配置方式。在特殊时期,甚至采取了由军队自己筹措资源、自我保障的模式。这种被动应对模式使军事资源配置表现出很强的应急性、临时性、随意性、机动性特征,后勤保障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

  随着国家对国防和军队投入的增加,军事资源须转变被动应对式配置方式,实施积极主动的配置方式。首先是要在加强军队需求预测、全面收集市场信息的条件下,维持部队的正常工作、训练和生活的基本需求,资源配置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所带来的资源消耗增加因素,克服资源配置滞后现象,实现基本保障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同步调整。其次要及时跟踪新型战斗力、保障力出现所产生的资源需求,将资源集中更多向新型战斗力倾斜。作为后勤部门,要积极主动为新型军事力量建设提供必要的配套保障资源,尽可能避免出现配马不配鞍的现象以及保障要素低于、落后于战斗力要素的情况。再次要全面掌握部队千差万别的资源消耗状况,在统一配置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更详细的资源配置补助标准,确保资源配置到边远艰苦地区、特殊岗位、基层一线部队。还要有效应对市场波动对资源配置的冲击,时刻关注那些对市场变化比较敏感的军事需求,并探索建立与城乡居民收入指数、CPI指数以及外汇指数相挂钩的资源配置调整系数。

  分配机制从供给驱动向规划牵引转变

  在资源长期约束的环境下,军事资源配置主要考虑供给因素,资源配置与部队需求存在较大错位。新时期我军资源配置必须从战斗力、保障力生成的源头做起,把打赢信息化战争,提高战斗力、保障力作为军事资源配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军队建设要从全局和宏观顶层设计开始,加强科学统筹,实现有计划、按步骤的保障。首先要制定规划计划,建立与年度预算有机衔接的资源配置机制,以军事需求为牵引,按照体系建设的要求,建立国防和军队建设中长期规划、重大专项建设保障计划和年度预算有机衔接的军事预算体系,充分发挥预算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综合调控作用。其次应提高规划计划的编制质量,严格按规划计划搞建设,切实提高规划计划的约束力和执行力。最后,适应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应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原则,正确处理执行任务与平时建设、核心军事能力建设与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的关系,科学统筹各保障要素的投入规模、速度和比例,增加对新型作战力量和保障力量建设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形成按战斗力要素配置资源模式,以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

  配置体制从军民分割向军民融合转变

  在传统体制下实行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建设模式,形成了国家和军队各自独立建设、封闭运行的体制格局,使得资源难以在军地之间实现顺畅、有序流动。因此,军队后勤保障实行“宁多勿少”、“宁全勿缺”的物资储备和保障模式,通用物资大规模囤积,过时装备长期存放,经费、物资和技术出现大量无形损耗,大大降低了战斗力、保障力的生成效率。随着战争形态改变,传统的保障力量结构、物资储备布局及资源供应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未来作战和多样化军事行动的需要。

  军事资源配置必须确立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一盘棋”的思想,要从依靠自身保障向依托国民经济基础、与国家社会资源深度融合保障转变。要围绕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后勤保障任务,建立军地互补、互通的资源配置体系。一要做好与国家经济体系融合的宏观设计。将军事资源需求体现在国家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之中,全面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始终保持与国民经济的同步发展,实现资源在军队与地方经济间的最优配置。二是后勤保障力生成模式转变要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展,在国家经济体系内实施。区分轻重缓急,先易后难,要寻求融合点,找准切入点,力求在后勤信息化建设、战略战役力量投送、战略物资储备等方面取得突破。三要完善运行协调机制,设立专家咨询和专业论证机构提供辅助决策,健全军地联席会议、定期会晤、合署办公、项目联审制度,明确军地议事规则,建立需求信息发布、税收优惠、军品保密和利益补偿制度,形成机会均等、竞争择优的融合环境。

  配置模式从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

  实践证明,依靠大规模资源投入的建设模式,无法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无法有效支撑军队的信息化建设。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才是破解保障力生成模式转变中资源约束难题的有效手段。应遵循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原则,科学把握资源配置方向。进一步优化军兵种结构、消耗性投入与发展性投入的结构、存量与增量的结构,着力解决制约战斗力生成和提高的瓶颈问题。在谋划长远发展时,高度关注现实威胁、突出主要战略方向,在有利于快速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同时,注重中长期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根本转变。军事资源要坚持支持提升部队信息化水平项目、重点建设项目,特别是用信息技术改造、升级和整合后勤保障装备的项目。要支持建设一批具备现代化保障能力的综合保障基地、“拳头”力量和应急专业力量。切实为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既有保障力量为依托、以应急保障力量为拳头、以后备力量为补充,战略战役战术衔接、基地与机动配套的后勤保障力量体系,提供足够的物质支撑和保障。

  配置管理从粗放式向科学化精细化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军资源管理工作始终处在从经验型、计划型、粗放式向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转变的过程中,尚未跨越科学管理阶段,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规范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基础,军事资源供应多渠道、管理多部门,其供应与管理相脱节,尚未建立起合理的资源配置管理秩序。

  资源配置要适应保障力生成模式的转变,需要把现代管理的理念、方法、技术和手段运用于其全过程,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实现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由粗放管理向精确管理的转变。首先应继续推进三军一体的联勤体制改革,整合各军兵种后勤保障力量,精简重叠机构与保障程序,改变分散管理模式,实现资源保障与管理的集约化。其次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大资产管理改革力度,深入推进经费标准一体化改革,扩大资金收付与经费预算相分离试点范围,推进行政消耗性费用管理和公务卡支付结算改革常态化运行,探索构建资源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三要落实分类预算、零基预算、细化预算、综合预算要求,严格执行预算,规范预算调整办法,严格按预算编报程序,编制、报批预算调整方案,实行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事业成果分析报告制度。四应加强对资源配置活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检查监督,强化事前、事中监督,运用预算、决算、核算监管手段,强化对经费开支使用合规性、合法性、有效性的监督制约,及时发现和纠正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分项建设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资源规范化管理工作机制,对资源配置实施全面系统量化考评。五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可视化是信息化时代资源精确保障与管理的核心,要运用信息技术,在升级改造我军后勤保障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构建我军全资产可视化管理系统,依托军队信息网络平台,发挥资产信息查询、资产领报、调剂处置与决策互动等功能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软件系统,联通网络,拓展业务应用,深化技术与业务融合,做到业务处理数字化、资源管理网络化、资金支付电子化、辅助决策智能化,以此打牢资源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

  配置政策从行政指令向行政法规与市场相结合转变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法规制度与市场调节在军事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显著增强。推行依法配置资源,遵循市场规律配置资源,对加快转变保障力生成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加强政策法规制度建设,适时调整完善标准制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政策体系,切实贯彻执行法规制度,加强财经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按法规制度办事的浓厚氛围。坚持用法规规范党委经济决策行为,用制度规范事业部门的经费分配行为,形成党委依法管财、财务按标准保障、部队按规定落实、机关按法规督导的依法科学理财良好局面。

  (作者单位:解放军后勤学院)

责任编辑:梁瑞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