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论贫困问题
2020年09月29日 09: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29日第2021期 作者:唐解云

  历史告诉我们,贫困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的最低限度,消灭贫困才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最低需要。围绕着贫困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不断强化对这一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批判传统观念论、唯灵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真正的实证科学”,立足生活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研究社会历史的总体发展,强调群众史观。恩格斯在青年时期就表现出唯物史观的最初立场,并将其充分运用到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分析中,将贫困问题作为社会总体问题进行考察。

  发现贫困问题:以社会历史为研究对象

  恩格斯将贫困问题视作社会历史问题,而不是独立的经济学问题、政治学问题以及哲学问题。在说明贫困问题时,恩格斯并不囿于既定的社会状况,而是敞开对欧洲大陆历史的考察,着重分析了英国进行社会改革所面临的困境。通过梳理从古代到现代的社会形式及其典型特点,恩格斯说明了利益统治即财产统治下的主体性原则和单一化原则的形成原因,指出社会革命大大加速了封建制度的消亡以及基督教世界秩序的灭亡。一方面,出于利益原则,政治和宗教已经不能说明人的本质规定性,人人开始争取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另一方面,形式上以这种“比较自由的原则”作为依据的济贫法,被恩格斯称为巴士底狱般的社会存在物。因为在反对自私和竞争、鼓吹协作分工和自由劳动的背后,是通过改良的方式强化竞争制度,以至于在承认私有制的基础上旁观无产者普遍贫困问题。

  恩格斯拒斥“基督教就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注解法,拒绝无政府主义的个人负责制,也反对以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所进行的思想实验,即“解除社会贫困的社会主义计划”。恩格斯认为,在现实的贫困问题和正义问题面前,这些精神材料显然毫无意义。他通过亲身观察获取数据,由此发现了贫困问题的社会根源。恩格斯指出,贫困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工人阶级贫困状况是工业社会形成、发展的历史结果。工业革命进程的推进逐渐形成了竞争和垄断现象,使贫富差距更加尖锐和明显。随着劳动与资本的矛盾、人和土地的矛盾、消费与生产的矛盾,商业危机的普遍严重化直接导致了社会危机。

  恩格斯提出了“社会谋杀”概念,将赤贫问题等同于“社会谋杀”,认为这是源自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机制,直接体现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占有多寡问题。但是,所有的不利因素都在向无产阶级倾斜。在当时,英国的辉格党、托利党,以及空想社会主义都没有从根本上说明问题。例如,辉格党从土地垄断和谷物法等方面解释贫困现象;托利党从自由竞争方面说明贫困问题;空想社会主义者则以财产共有为前提,从既定的法权关系理解贫困问题。这些理论家或经济学家既没有深入考察“现代文明社会的一般实际情况”,也没有以社会历史总体为研究对象,因而也就没有透过竞争和垄断现象、所有权与自由主义的关系而深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贫穷的原因就在于现代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竞争。”他将社会竞争贯穿于对全部物质生活关系的分析中,不仅将贫困问题视作生产关系问题,同时也指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虚假性。面对“社会谋杀”现象,资产阶级清楚地知道工人阶级正在饱受苦难,但不去改善这一现状,反倒用法律或思想启蒙等方式掩盖和修饰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分配不公的问题,结果便是资本愈加速流动,赤贫现象就愈剧烈。

  剖析贫困问题:以生活决定意识为基本原理

  恩格斯拒绝用思辨哲学的基本观点作为原理和依据,而是立足于感性生活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从而形成对工业社会状况的基本看法。恩格斯以经验直观的方式说明了私有制以及贯穿于全部生活关系的竞争机制的作用,追究“社会战争”产生的根源。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中,恩格斯指出:私有制的发展使得人成为商品,竞争制度使得千百万人受到“屠杀”,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人性伦理问题,必须用“消灭私有制、消灭竞争和利益对立”的手段才能解决。物质生活关系的发展使得人的存在方式逐渐由人的支配向物的统治转移,世界的统治者成为普遍抽象的资本及其所有物。人在沦落为资本奴隶的同时,贫困问题随之形成。

  以现实个人的生产生活状况为立足点,恩格斯说明了内在性与外在化原则。在英国,内在性主要体现为纯粹利己的、原子式的原则,外在化的形式主要体现为私有制的运动。围绕这两大向度,恩格斯全面地分析了现实个人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从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两大方面对工人阶级的生产生活进行了凝视。

  从外在化形式来看,物的规律取代自然规律参与对人类关系的塑造,形成私有制统治的世界秩序和政治社会。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伴随着对被雇佣者、工人阶级的剥削与压迫。恩格斯指出正是财产或者资本在进行统治,所以国家与法的一切不正义行为将整体压力加之于无产者、穷人身上,而整个社会却采取了一种旁观态度,间接向富人提供庇护手段。当时的英国只是富人和中间阶级的天下,宪法所承认的正是这样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所有物,而穷人和无产阶级则在资本的裹挟下失去社会平等和自由。

  从内在性原则来看,恩格斯通过人性伦理、社会意识、利己主义等方面表达了贫困问题所带来的影响。随着私有制和资本的运动,“现金支付升格为人类唯一的纽带”,利己原则和主体性原则以一种合乎理性的世界秩序在人类意识中根深蒂固。在经济生活中,人们一如既往地崇尚利己主义,追求利益的活动成为普遍现象。利己主义成为推动工业运行的重要“法宝”。然而,功利主义在提高城市效率的同时,也在拉低城市最主要人群的生活水平。不近人情的利己主义与无以言表的贫穷状况共同形成工业社会的空间形象。

  解决贫困问题:以阶级斗争为突破方式

  阶级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因而分析历史现象就必须展开对阶级状况的分析。在工业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一直以一种“社会战争”的形式出现,贫困问题也一直以这种阶级对立的方式存在,集中表现为无产阶级的困苦生活和被压迫状况。恩格斯特别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分析了无产阶级的各种社会状况,并指出:“工人阶级的状况也就是绝大多数英国人民的状况。”恩格斯将英国状况的核心问题视作工人阶级状况问题,着重考察了工业革命以来所催生的无产阶级及其贫困问题。贫困问题不只是生活状况问题,更暗含着普遍的阶级矛盾和冲突,直观地体现在工人阶级的劳动生产和生活之中。因此,描述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直接体现了普遍的社会现实问题。

  恩格斯根据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说明贫困问题特指工人阶级的贫困问题,而不是穷人、劳动者的贫困问题,只有工人阶级的贫困问题才是关系到英国社会走向的普遍问题。青年恩格斯将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最终结果厘定为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发展,并指出其社会状况和历史原因。对此,恩格斯重点描述了城市工人阶级的住宅状况、人口移民、产业竞争、工厂劳动等典型问题,以一种经验直观的方式说明私有制的起源及其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实质。由于私有制的存在,资本统治权和享乐权落在占社会少数的资本家手里,而占社会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却享受不到自己的劳动果实。

  恩格斯指出,只有通过工人运动和阶级斗争并全面变革社会关系,才有可能使阶级利益得以融合。工人运动不是自然运动的过程,而是社会历史展开的过程。不是因为贫穷而产生工人运动,而是因为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产生工人运动。恩格斯通过亲身考察说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裹挟下的奴隶般生存条件,揭露出资产阶级统治的虚幻性,间接说明了资产阶级统治的不可长久性,最终会被无产阶级政权所推翻。正缘于此,恩格斯提倡社会革命,从最根本的社会利益的分配问题说明解决贫困问题的世界历史意义。基于无产阶级的社会状况,恩格斯进一步指出解决贫困问题,特别是穷人反对富人的阶级斗争不是在整个政治或民主制的基础上进行政治革命,而是超出一切政治实物并基于社会主义原则引导下的社会革命。同时,恩格斯指出:“原则要对历史产生影响,必须先转变为利益。”换言之,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从虚幻的普遍性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社会普遍利益的获得者,以及社会权力的拥有者。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