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的“反抗”
2015年04月20日 08: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4月20日第728期 作者:刘子桢

  【核心提示】克尔凯郭尔从大学时代起就对马腾森为代表的黑格尔主义者将黑格尔哲学引入神学的做法颇为不满,却在日记中表达了对于黑格尔本人及其哲学的敬意。这说明,克尔凯郭尔在哲学著作中多以“黑格尔”指代丹麦黑格尔主义者,而非黑格尔本人。

  克尔凯郭尔与黑格尔之间的关系被国内外学界长期关注。诸如“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本人和哲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甚至嘲讽”之类的观点曾一度占据着主流地位。持批判观点的学者主要依据克尔凯郭尔在哲学著作中带有“黑格尔”字眼或黑格尔哲学范畴的评价。例如,克尔凯郭尔讽刺言必称“意识”和“自我意识”的黑格尔,没有为一个活生生的“自我”以及个人的情绪(个人),在其“大而全”的哲学体系中留下一席之地,只有作为“类”出现的人以及人类的理性;黑格尔构建出有史以来最宏伟壮观的知识大厦,他自己却住在大厦的地下室里,等等。

  此类观点主要源于克尔凯郭尔作品的多样性以及特殊的写作手法。克尔凯郭尔著作可分为哲学著作、宗教学著作和日记、笔记,而哲学著作往往最先为学界所翻译和研究,因此,其中关于黑格尔的只言片语自后黑格尔哲学时代起就更容易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克尔凯郭尔在写作中也大量运用反讽、比喻方法和复调结构,通常较为讽刺但隐晦地表达观点和态度。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当结合当时历史和思想背景以及克尔凯郭尔个人经历来考察克尔凯郭尔文本,以日记与出版著作相对照的方式来澄清他对黑格尔思想的态度。

  克尔凯郭尔生活的丹麦王国与德国(当时是文化和地区概念)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德国的哲学思潮和启蒙运动也使丹麦学者感到振奋,他们以能够到那里的大学学习和就职为荣。因此,作为普鲁士王国“国家哲学王”的黑格尔也在丹麦享有盛誉,其思想和著作风靡一时。19世纪30年代,克尔凯郭尔在哥本哈根大学求学期间曾经师从当时丹麦著名的黑格尔主义者海贝格、马腾森和缪勒等。他们不仅翻译、介绍黑格尔思想,而且还直接参与到黑格尔宗教哲学关于宗教和上帝本质的讨论之中。马腾森有相当一部分的论文和专著都是用德语写就,他甚至运用黑格尔哲学核心思想和主要方法构造了黑格尔主义的神学体系。一方面,当时丹麦的学术和文化氛围使得克尔凯郭尔对于黑格尔哲学重要范畴和核心思想耳熟能详,成为其哲学思考的起点和主要方法之一。另一方面,克尔凯郭尔从大学时代起就对马腾森为代表的黑格尔主义者将黑格尔哲学引入神学的做法颇为不满,却在日记中表达了对于黑格尔本人及其哲学的敬意。这说明,克尔凯郭尔在哲学著作中多以“黑格尔”指代丹麦黑格尔主义者,而非黑格尔本人。因此,其批判矛头真正指向的是丹麦黑格尔主义神学、黑格尔主义的神哲学。

  克尔凯郭尔在与丹麦黑格尔主义的交锋中逐渐认识到黑格尔哲学思想本身的难题所在,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哲学问题以及方法论。这种批判的继承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克尔凯郭尔与黑格尔面对近代西方哲学主客观二分问题,均关注思维(意识)与存在的关系。黑格尔从认识论角度用思维辩证法使意识与存在通过“正—反—合”辩证过程在主观意识中达到统一。克尔凯郭尔指出,黑格尔在思维辩证法演绎过程中实际上偷换了概念,以对于存在的意识替换了存在本身,由此使得意识在主观中重新统一。因此,黑格尔思维辩证法实质上是同义反复,单纯从主观的认识论层面讨论思维与存在关系毫无意义。克尔凯郭尔从生存论和伦理学角度切入该问题,认为人只有信仰在生存中处于根本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真理,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具体生存境况中做出抉择,从而创造个人的生存,达到个人伦理知识与个体生存的统一。

  其次,克尔凯郭尔与黑格尔均处于德国启蒙运动的背景中。与法国疾风骤雨般打倒王权和宗教的政治启蒙运动不同,德国启蒙运动更加关注民族的教育和个人的精神成长。这不仅源于德国观念论哲学所崇尚的“认识你自己”的希腊哲学精神,而且源于德国中世纪神学注重内省和精神生活的传统。因此,德国启蒙哲学有很强的人本主义色彩,强调理性对于个人、社会、国家的启蒙和变革作用。在《精神现象学》中,理性的意识通过一次次辩证运动成为人类的绝对知识。克尔凯郭尔则认为,在黑格尔那里,个人理性最终淹没在人类理性之中,理性是唯一重要的因素;然而,个人精神的成长不仅需要借助理性形成对自身的知识,而且需要情绪体验和在实践中历练。

  再次,在克尔凯郭尔那里,个人整个生存过程就是人不断认识自身的过程。因此,克尔凯郭尔反对黑格尔将理性作为人唯一和固定本质,也反对黑格尔将个人发展视为绝对精神的一个环节,从而认为人没有固定本质,也无法用任何一个封闭体系给予解释。个人在有限生存时间中一直处于不断认识和超越自身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人选择的自由和个人发展的无限可能。因此,面对纷繁复杂而又具体的生存境况,黑格尔的宏大而精美的体系缺乏解释力和指导性。不过,在克尔凯郭尔那里,个人生存过程虽然没有固定本质,虽然不在任何体系之内,但也大略遵循一个类辩证法的模式:人最初处于“直接性”的审美生存境界,经过“反思性”的伦理生存境界,最终,通过信仰扬弃前两种生存境界进入到“经过反思的直接性”的宗教性生存境界。克尔凯郭尔生存三境界说是在哲学人类学层面借用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思维模式和相关范畴,并为其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由此可见,克尔凯郭尔与黑格尔有着复杂的思想联系。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的批判乃至嘲讽背后暗藏着远远多于字面意思的含义和玄机。克尔凯郭尔在黑格尔所营造的学术和哲学氛围中温和地反抗黑格尔哲学,甚至不动声色地将其进行改写,从而使得克尔凯郭尔思想在后黑格尔时代乃至整个现代哲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