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哲学与麦克塔加的“时间悖论”
2014年05月12日 09: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5月12日第594期 作者:陈群志

  麦克塔加在国内哲学界是一个人们不太熟悉的名字,在英美哲学界却影响颇大。罗素曾回忆说:“麦克塔加是位黑格尔主义者,那时他很年轻,并且非常有激情。在精神上对我们这一代人有很大的影响,虽然现在回想,这种影响并不是很好。但在其影响下,我也有两三年是个黑格尔主义者。”

  麦克塔加1866年生于伦敦,1885年进入剑桥大学从事哲学研究,1886年加入了富有影响力的秘密团体——剑桥使徒会,怀特海、摩尔、罗素等人都是其成员,1897开始持有三一学院道德科学(哲学)教席,直到1923年退休。两年后他出人意料地离开了人世。

  他终生是黑格尔的信徒,生前出版过三部研究黑格尔的著作,分别讨论辩证法、宇宙论和逻辑学,以及一部代表自己思想的著作《存在的本性》。然而,在100多年以来的英美分析哲学界,麦克塔加影响最大的并非其有关黑格尔的研究,而是发表于1908年的一篇论文《论时间的非实在性》。在这篇论文中,麦克塔加相信并且论证了时间是不真实的,这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却十分有趣的结论。也正是在对这个结论的反思中,时间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思想界描绘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麦克塔加按照“时间”显现给我们的印象将其区分成了两个系列:A系列和B系列。A系列是处在时态之中的系列,即现在、过去、将来;B系列是处在非时态之中的系列,即在先、同时、在后。例如:当一个事件发生在现在,相对于过去而言即是将来,相对于将来而言就是过去,这是依照A系列来讲的;柏拉图先于亚里士多德而后于苏格拉底出生,这是根据B系列来讲的。

  经过以上区分后,麦克塔加提出,一般人都会承认,变化是时间的基本要素,没有变化就没有时间。而B系列作为无时态的系列是固定不变的,在时间长河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先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永远如此。但A系列就不这样,一个事件总是会显现为从遥远的将来,再变成现在,然后进入过去。因此,B系列不能说明时间的特质,唯有A系列才能体现时间的变化,没有A系列就没有时间。这是麦克塔加提出“时间悖论”的第一步:只有A系列才是根本的。

  然而,A系列能不能成立呢?在麦克塔加看来,过去、现在、将来三相位不能被一个事件同时具有,但是,如果A系列是实在的,那么就必须承认时间有从将来到现在再到过去的变化,也就是说,每一事件又都将拥有三种时态。一个事件同时具有时间三态但又拥有时间三位,显然自相矛盾。如果承认A系列,那就必须承认任何事件都有三种不同指向的瞬间,可是解释瞬间也必须在A系列之中,如此又陷入了无穷倒退的循环论证。故而可得出结论:A系列、B系列、变化和时间都是非实在的。这是麦克塔加进行悖论论证的第二步。

  这个论证一出,自然石破天惊,在西方思想界的时间理论中独树一帜,可与古代的芝诺媲美。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麦克塔加的时间论证几乎奠定了分析哲学学派讨论问题的基本框架。无论是赞成者抑或是反对者都在试图解答麦克塔加的“时间悖论”。就像麦克卢尔所说:“正如所有的悖论论证一样,尽管有一些评论者在为他的论证之有效性进行辩护,但是几乎没有人真心相信麦克塔加结论的真实性。大多数人都宣称要反驳之。”

  为了克服麦克塔加问题的疑难,诸多后继者的努力主要围绕着以下问题展开:时间是否是客观真实的?时间是否包含有A系列或B系列?A系列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从时态和非时态的角度如何理解A系列和B系列?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相位如何界定?极为有趣的是,分析哲学阵营中也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派:A理论家和B理论家。前者以布劳德与史密斯为代表,后者以罗素与梅勒为代表。

  A理论家比较认同麦克塔加的第一步论证,即A系列对于时间而言才是根本的,但并不同意第二步论证,认为A系列并无问题,它是实在的,B系列可以还原成A系列。反之,在B理论家看来,他们虽然也反对麦克塔加,并不支持他的第一步论证和最终结论,但有选择性地接受了第二步论证的某些方面。在他们看来,A系列是非实在的,只有依据B系列才能解释时间。

  讨论时间问题的确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不知道何时才能解开布劳德所说的这个哲学中最难解的“结”。在麦克塔加发表《论时间的非实在性》100年之际,奥克兰德主编四卷本《时间哲学》论文集不是没有理由的。自从麦克塔加于1908年提出“时间悖论”以来,分析哲学界对时间问题的论证与辩驳已然跨越了一个世纪,其中一些问题或多或少得到了澄清,但也生发出了更多的新问题,而这些新问题势必还将继续讨论下去。

  至于麦克塔加,作为地地道道的剑桥人,一份报纸上曾载有打油诗这样描述他:“哲学家,你的脑袋总是歪的;你的步伐毫不威严;你的坐骑有三个轮,别人的只有两个;哲学家,你是一个有趣的野兽。”看到这首诗,麦克塔加感到非常开心,露出了哲学家少有的微笑。

  在他去世之后,引为诤友的布劳德极为哀伤地感慨道:“我感到很遗憾,他的逝世令人悲恸,我初期想要完成的学术工作(其压力大部分源自于麦克塔加),也因此大大地、突然地、永久地戛然而止了。”这是对哲人的深深缅怀,也是对哲思精神的默默赞叹。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

责任编辑:梁瑞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