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数字化赋能文化强国建设
2024年07月12日 10: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7月12日第2932期 作者:王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数字化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文化数字化建设为依托,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地位,创新数字化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路径,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文化引领作用。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文化数字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新时代的文化数字化建设要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面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任务要求,探索数字文明新形态。首先,重视和加强数字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面对文化数字化的时代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信息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紧紧围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推进文化服务和数字技术深度融合,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其次,文化数字化产业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文化数字化产业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文化数字化产业已经成为推动文化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最后,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社会风尚,提高文化产品内涵,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品牌。另一方面,以数字化推动文化内容、形式、技术以及产业等创新,促进文化数据资源融通融合。在守正创新中,以数字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数字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文化数字化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遗产、文化作品、文化现象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其在虚拟空间得以保存、传播、交流和利用的过程。文化强国建设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文化创新、培育文化人才、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等手段,提升国家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包括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等方面。推动文化数字化与文化强国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文化数字化建设已成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首先,文化数字化建设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充分肯定。文化数字化建设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创新与传播,使之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认同与传承。这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还能激发国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其次,文化数字化建设有助于增强文化自觉。文化数字化建设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使人们更加便捷地接触和了解自己的文化,从而提高文化素养。同时,数字化平台也为人们提供了参与文化交流、创造文化的机会,使人们更加自觉地参与到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增强文化自觉。再次,文化数字化建设有助于实现文化自强。文化自强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文化领域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影响力的过程,它涉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新的推进、文化传承的深化以及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文化数字化建设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创造和传播文化,提高文化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最终实现文化自强。最后,文化数字化建设有助于为国家强盛提供文化标志。文化标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自信、自觉和自强的重要体现。通过文化数字化建设为国家强盛提供文化标志,意味着采用数字技术的应用,国家的文化特征和文化成就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认知和认同。在数字化时代,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和在线传播,使得文化遗产、艺术创作、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能够跨越地理界限,触及全球观众。这种文化的全球可及性不仅可以增强国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而且可以提升国家品牌的全球形象。

  文化数字化助推文化强国建设的着力点

  加快文化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数字化的核心是要实现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数字化转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随着数字化建设带给经济社会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巨大影响和冲击,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5G技术、云计算、区块链等在要素配置、产品供给、需求创造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文化数字化是数字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必将成为新时代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政府要面向文化领域数字化建设的需求,深刻把握数字文化内容属性,加强原创能力建设,创造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数字文化产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建设好文化数字化建设所需的大数据中心、云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完善文化产业“云、网、端”基础设施,打通“数字化采集—网络化传输—智能化计算”数字链条,加强APP、小程序等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互联互通。

  筑牢文化数字化建设的人才之基。人才是文化数字化建设中的能动要素,其专业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首先,要培育既懂文化专业又有数字技术专长的专门人才。作为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实施主体,文化数字化建设人才的技术能力、文化修为、创新意识等都决定着数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强化数字技术和文化艺术人才的交流互动,推动数字技术领域和文化艺术领域人才的交流和培养,提高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其次,要做好文化数字化建设人才的引留工作。以文化数字化产业为依托,提供优厚的薪金待遇和良性的职场环境,鼓励当地现有文化人才主动学习、进修、提升自身的能力,推进文化数字化人才的成长。最后,依托高等院校培养文化数字化人才。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需开设与文化数字化相关的专业课程,致力于培养具备深厚文化素养、精通数字技术、富有创意设计思维及项目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创新文化数字化传承与保护手段。文化数字化建设在文化传承、创新与保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第一,有助于修复受损的文化遗址,防止文化遗产的流失。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资源,从而对受损的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修复。第二,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并促进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运用大数据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监测、分析与评估,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文化旅游景区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推动文化产品的数字化创新,提升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水平。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文化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推荐。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推送,从而促进文化资源的共享与广泛传播。

  加强文化数字化产业发展。文化数字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增强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强化顶层设计,确立明晰的发展目标。发展文化数字化产业,应从战略视角进行系统规划,出台具有前瞻性的政策,以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地成长。同时,建立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汇聚各方资源,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其次,提高创新能力,力求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企业关注国际文化数字化产业的最新动态,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增强研发实力,形成技术优势,从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最后,深化产业链条,拓展国际合作,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通过延伸文化数字化产业链,与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搭建综合性产业服务平台,为文化数字化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支持、市场推广等一站式服务。同时,加强与国际文化数字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高文化数字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系西安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