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研诚信破解“论文工厂”威胁之道
2024年07月12日 10: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7月12日第2932期 作者:陈禹同/编译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世界大学新闻网近日刊文指出,全世界的科研界人士需要团结起来,汇集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对抗“论文工厂”带来的威胁,弘扬科研诚信,保护科研价值。

  “论文工厂”是有组织的“国际不端行为集团”,其盈利方式是向研究人员收取费用并代表他们向期刊投稿以提供发表便利或出售作者身份。“论文工厂”热衷于选择健康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主题,因为这些领域可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有时,资深研究人员也可能被“论文工厂”的广告吸引,无意中落入“学术骗子”的圈套。

  这一问题现在有多严重?文章提到,关于此类问题规模的统计数据就像“论文工厂”本身一样模糊不清。《自然》杂志官方网站2023年11月发布的一篇报道称,文献中潜伏着成千上万篇虚假的、来自“论文工厂”的论文。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方法论与诚信专业荣休教授莱克斯·布特(Lex Bouter)表示,“论文工厂”利用研究人员的焦虑心理来刺激其商业模式的发展,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目前,已有一些国际倡议致力于打击这一恶劣现象,但倡议的数量和能调动的资源都有限,无法开展针对“论文工厂”的持续性全球行动。结果导致旨在提高人们对“论文工厂”认识的行动不充分,而包括期刊编辑、审稿人、资助者、研究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在内的有关各方的技术能力不足以赢得这场“战役”。在用以检测由“论文工厂”生产的论文稿件的现代工具可用性方面,也存在类似的不利情况。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荣誉高级讲师丽莎·帕克(Lisa Parker)认为,编辑们需要更加警惕,像侦探一样时刻警惕可疑模式的出现,例如同一主题论文激增。在监督同行评议过程时,要密切注意是否出现以不同标题提交的重复论文以及那些似乎有可疑关联的论文,这可以通过仔细检查由同一审稿人评议过的稿件、校验作者的电子邮件及其他联系方式等信息来完成。除了作者、审稿人或主题相同,格式相似、关键词重复也值得怀疑。甄别评估“论文工厂”迹象是一个确认作者和作者身份的过程。一些伪造者提交论文,但不提供附信,也不回复有关同行评议流程的电子邮件。研究表明,文本异常、图像异常、图像处理痕迹、不同寻常的奇特术语、多变的写作风格等,都可能是虚假论文的信号。虽然对可疑论文的调查可能需要数年时间,但当编辑有理由质疑一篇论文时,他们可以发表编者按,并在必要时发出撤稿通知。

  检测和拦截“论文工厂”稿件的挑战包括编辑缺乏相关培训、学术出版行业竞争激烈、法律障碍、对声誉受损的担忧心理等,人工智能的使用也给检测增加了难度。“论文工厂”会竭力避免不端行为被发现,因此,编辑们需要得到更多支持,帮助他们找出虚假论文。提升各方对“论文工厂”问题的认识、加强对编辑的培训、加大对监管环节的资助力度、开发自动化检测工具、关注开放同行评议的尝试,都是潜在的应对方案。

  对“论文工厂”的监督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与国际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商协会共同提出了United2Act倡议,旨在对“论文工厂”进行专门研究以填补知识空白、更全面地揭示相关问题,以及促进和支持各相关方之间关于出版过程操纵问题的对话,凝聚共识,加强沟通。其中一项活动涉及针对不同受众编写专门的传播内容,并为相关行动者提供培训。United2Act倡议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席黛博拉·卡恩(Deborah Kahn)表示,对整个学术界来说,“论文工厂”都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需要通过合作和持续的努力加以应对。United2Act倡议还鼓励开发“信任标记”,在论文中对资助、数据可用性、利益冲突、作者贡献、伦理批准等方面的情况作出明确说明,以预防研究欺诈。卡恩认为,这可能有助于在虚假论文进入评议过程前拦截它们。

  在美国西北大学医学系助理教授托马斯·施特格尔(Thomas Stoeger)看来,“学术骗子”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跳刊”,他们在不同的期刊间迂回以免被察觉。“去索引”是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即从搜索结果页面中删除有问题的网页和网站。

  (陈禹同/编译)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