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学研究拓展中西文化融合视野
2024年07月12日 10: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7月12日第2932期 作者:记者陆航 班晓悦

  本报讯 (记者陆航 班晓悦)7月6—8日,以“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主题的第八届新疆北庭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近百位北庭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北庭故城遗址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历史文化地位等主题进行了研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自治区文物局局长李军表示,近几年北庭故城遗址考古不断有新发现,而围绕北庭文化的发现更为北庭学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应加强多学科、多角度的学术研究,进一步推动北庭学的发展。昌吉州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玉星认为,北庭作为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重要节点,其文化遗产的价值阐释,对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西北大学副校长李振海建议,加强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与吉木萨尔县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平台建设方面的合作,发挥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作用。

  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会主任委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前副主席郭旃认为,北庭作为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重要组成部分和节点,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考古潜力无限,研究北庭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呼唤。土库曼斯坦国家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客座教授马萨雷科夫·塞尔达尔谈到,他有幸参与到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期待加强两国文化遗产考古发掘与保护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特聘教授刘庆柱认为,北庭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在新疆中西文明比较研究、民族问题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北庭地区自古以来就将中西文化融合、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结合,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郭物从考古的角度阐述了北庭与长安的联系,实证唐中央政府对西域边疆的管理与政策的统一性。

  从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角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副主任王心源认为,北庭既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又是沟通草原丝路与绿洲丝路的重要节点,后期在开发利用中不仅要注重考古发掘,也应注意遥感空间、赋存环境和数字化工作。

  北庭故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是唐至元时期天山以北地区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也是目前天山北路保存最为完整和最大的一处古代城市遗址。北庭故城遗址不仅见证了中央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理、古代商业贸易的繁荣兴盛和西域地区多民族的交融交流,也证明了新疆自汉代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团结起到重要作用。

  会议由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西北大学主办。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