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与意义
2023年11月16日 09: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1月16日第2774期 作者:陈绍辉 孙熙国

  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既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行动纲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国建设、复兴伟业新征程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

  回首波澜壮阔、砥砺前行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就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传承发展等主持召开会议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山东曲阜孔府、湖南长沙岳麓书院、福建武夷山朱熹园等地考察;同时,在多个重大国际场合,习近平主席阐明对全球文化、文明发展和交流互鉴的一系列中国立场、中国方案。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建设、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在正本清源、激浊扬清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中展现新气象、迈向新征程。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全面深刻,是一个开放且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概括地讲,习近平文化思想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文化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历史伟业中的全局性、战略性作用;第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理路;第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指导原则和工作部署。

  文化强国建设的全局性作用 

  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上,文化建设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建设以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历史伟业的重要遵循。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一个社会有机体系统一般包含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等要素,与之相对应,人们的活动一般包含物质生产、政治管理和文化生产等内容。文化作为思想上层建筑中的核心,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兴衰成败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文化是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极端重要工作。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当前,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是一个呼唤文化创造而且一定能够迸发文化创造的时代。改革开放尤其是新时代以来,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同时也必将创造而且能够创造新时代的思想文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如毛泽东所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习近平总书记总揽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提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擘画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蓝图、路线、原则和方法,强调“两个结合”,尤其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在文化传承发展中自信自强,在同各种社会思潮斗争中把握精神主动。从更加宏阔、日益激烈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角度来看,大国崛起往往伴随着文化的兴盛和繁荣,当前,我们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其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当其时、应运而生,且保持开放、不断发展,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历史伟业的重要遵循。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理路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全面深刻,蕴含其中的逻辑理路体现在:一、在举旗定向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明确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二、在方法论上,坚持“两个结合”,尤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明确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主张,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工作思路,强调中华文化不能丢、丢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三、在根本制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在文化教育工作上,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五、在新闻舆论工作上,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管媒体,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六、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打破“言必称希腊”“言必称美国”的话语范式,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七、在文艺工作上,明确文艺工作者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工作导向。八、在互联网治理领域,明确“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的问题意识和总体要求,壮大主流舆论场地,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九、在价值观层面,要旗帜鲜明反对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共同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十、在国际文化交流传播上,要讲好中国故事,解决好“失语就要挨骂”的问题,展现好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地指明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指导原则,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并且具体擘画了“七个着力”的工作部署。首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坚定文化自信,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破除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的侵袭干扰,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自信,真正做到任尔东西南北风。其次,秉承开放包容,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化发展、文明进步的规律就在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与时偕行、兼容并包、互鉴创新,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做到熔铸古今,汇通中西,海纳百川,大气谦和,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由尊重代替霸凌、对话代替对抗、互鉴代替自闭、融合代替冲突才是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最后,坚持守正创新,既不忘老祖宗,又要敢于讲新话,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有机结合,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这一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七个着力”的要求,是一个系统性的内在结构,有总有分,内外相系,上下贯通,既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又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通过系统布局和深远谋划,“七个着力”是指导新时代文化建设实现新气象新作为的行动纲领。

  总之,这是一个需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中华民族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鸦片战争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我们的使命就是建设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作为精神财富创造者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人翁精神,我们必然有信心也有能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正义理论研究”(21CZZ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