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负说由本土文化发展而成
2016年02月23日 08: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2月23日第910期 作者:赵建永

  善恶承负说与业报轮回论分别是道教与佛教的基本教义,二者颇为相似,且彼此影响。汤用彤对其间异同作了开拓性探索,引发了学界的关注。承负说曾被认为是受佛教影响而来,近年来学界更倾向于认为承负说是由本土文化发展而成,后又汲取了一些佛教元素。通过承负说与业报论的比较研究,可看到佛道关系及其文化交流互鉴。

  理论基础不同:精神不灭与六道轮回

  集中体现承负说的是道教最早的经典《太平经》。汤用彤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初步探讨了佛道的早期交流和相互影响。他认为,汉代虽然独尊儒术,但鬼神方术的影响还很强大。佛教初入中国依附于本土风俗以传其教,这体现在佛教对《太平经》中鬼魂之说的附会上。《太平经》此类说法与王充《论衡》诸篇所记汉代迷信相同。王充尽管反对鬼神迷信,但他亦谓人禀神气以生,死则复归神气。这虽无轮回之说,然其元气永存说,可引申为精神不灭,死而不亡。

  在此类强势观念的吸引下,佛教也采用了类似说法。故时人将印度佛教的核心观念“无我轮回”理解成为形尽神传、轮转报应。《理惑论》中,牟子即是如此解释佛教,甚至附会《老子》以佐证其论。佛教结合了中国民间鬼神信仰和道家元气永存的观念来解释生死轮回,由此使得精灵不灭、因报相寻之说成为汉代佛教中最流行的信条。佛教谈三世因果,亦被误认为“鬼道”之一,可见佛道在汉代的密切关系。

  汤用彤首次揭示了《太平经》的承负报应说不同于佛教业报轮回论,认为承负说根植于中国源远流长的精神不灭思想,如《周易》中的善恶报应论,这与以转世轮回为基础的业报说相差甚远,但是承负说的广为流行也受到佛教影响。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前,其他经典未见如此详细的报应之说,所以,他推断《太平经》中出现具有详备报应思想的承负说当与比附佛家因果报应之义有关。

  后人沿此方向进一步认为,承负说是道教在祖先崇拜和善恶报应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成。汤一介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并无“来世”的观念,虽也有报应说,只是以为前人善恶可以对后人祸福有影响。《周易·坤卦·文言》将此观点普遍化为一般规律,即“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为道教承负说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思想来源和历史文化基础。

  承担受体不同:共同承负与自作自受

  佛教的业报论强调,个体行为善恶会影响来世,不可互代和抵消,因此须有一个“轮回”使造业者为其在现世未受报的作为负责。道教的善恶承负说的受体则不同。承负是指事物源头要对其产生的后果承担责任。个体受到的祸福可归结为自身乃至祖先行为的恶善,而自身的善恶也会使后代得到相应的福果祸报。这种因果关系,从后代的角度说是“承”,即承担先人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从前人的角度说是“负”,即当事人的善恶行为要对后世受到的影响负责。

  道教承负的受体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自然界事物之间的承负。二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承负,包括人对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灾害的承负。三是个体、家族乃至人类集体的承负。《太平经》将现实社会中的困苦归咎于全天下的承负关系,个人命运极难摆脱整体系统预设的大前提。每个人不仅要对自身的作为和不作为负责,还要对自然和社会环境负责。对以家族为本位的古代中国社会而言,承负说将自然、社会、个体都纳入一个命运共同体中,成为传统社会神道设教的劝善良药。

  佛教的业报受体则限于众生中的个体,即主张三世因果,自报自受。从时间上说,承负说的自身受报只限于现世范围,而不是来世受报,受体是现世善恶行为主体及其子孙;佛教的受体则是来世轮回中的自我。这一区别源于道教侧重对个体所属的家庭伦理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关怀,而原始佛教强调对自身解脱的关怀,其深层原因则在于中国宗法社会更关注个体在家国同构链条上的地位与影响。

  有论者认为,承负理论实际上涉及了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平概念。如果上辈对自己行为不负责任,给后代留下道德债务,后人就不能在公平的条件下发展自己。与佛教业报说只强调个体“自作自受”相比,承负说更具备改造社会的深刻现实意义。

  超脱途径不同:修道行善与智慧觉悟

  佛道两教从不同角度论证,一切存在均非彼此孤立,而是必然处于相互联系的因果链条之中,每人的善恶行为必定会对自身命运产生影响,召感相应的回报。如何解除承负、超脱轮回,二者各有方案。

  《太平经》提出的方案是学道、行道,即遵循“道”的行为准则处世行事、积功累德、好善利人。如孝为各种善行之首,行孝道天祷神钦,由此不仅可长寿,还能护佑后代。这就将行善、修道与解除承负联系起来。《太平经》反复强调,天地若和谐有序,则其间生物各得其所而安然无恙;反之,世间将因其离序失位而生疾患。若人心归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挽回天运。这实质上是一种天人相互感应的宇宙学。既然自身的善恶可以决定其福祸,人自应爱己、清己、责己、成己。佛教则依靠自身对空性的智慧觉悟,以超脱轮回。佛道所言报应从表面上看是一种外力,而就其根本而言则是内在超越的力量。二者都把人的善恶行为与命运的主宰权落在自我身上,体现了对个体主观能动性的重视。

  道教承负说与佛教业报说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宗教的自身特质。道教承负思想深入中国人灵魂,对后世宗教信仰和世俗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业报论始终无法取代它。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汤用彤与20世纪宗教学研究新证”(11CZJ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