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身份与语言服务能力提升
2023年07月26日 10:4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26日总第2699期 作者:王雪玉

  语言服务强调借助语言使用服务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不但是提高人们语言生活质量的必要途径,还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语言服务研究,其具体实践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在语言服务实践中,语言服务者的参与身份扮演着重要角色。适切的身份选择和建构,是实现高质量语言服务的前提。陈新仁的语用身份理论,关注如何“用身份做事”,强调了身份的施为性。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探索语言服务及其实践效果的新范式。

  可行性分析

  语用身份理论强调,交际者身份是话语实践的一部分并影响话语实践。该理论认为,应结合特定言语交际中交际者选择和建构身份的话语实践、语用功能、语境制约、交际效果等内容,对言语交际展开研究。这从一个新的视角,为语言服务研究及实践指明了方向。

  一方面,语言服务主体(包括服务提供者与服务对象等所有语言服务参与者)的身份,构成特定交际情境中语言服务实践的一部分,并且影响语言服务实践。从语用身份论视角来解读语言服务中的身份选择和建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政策、语言规划、翻译标准及行业用语规范等语言服务产品,促进服务提供者与服务对象之间互知互信,避免语言服务活动中的误解与冲突,助力和谐社会语言生活的构建。

  另一方面,一切语言服务活动均以语言为依托,高质量的语言服务有赖于语言服务主体的身份建构话语实践及语言语用能力。语用身份论采纳身份的动态选择和话语建构观,强调交际者应根据言语交际的需求及交际语境,选择并动态调整自己的语用身份,通过选择词汇语法、语篇结构、话语风格、言语行为等话语实践进行身份建构,实现交际目的。这为语言服务主体如何选择适切身份,如何诉诸话语或语言使用进行身份建构,以及如何以身份建构达成交际目的,提供了具体指导。

  此外,语用身份论不仅关注身份建构的过程,还关注身份建构的效果,可用于对不同语境下语言服务实践质量和效果作出评估。语言服务主体是否选择了适切的身份进行语言服务,其身份建构话语的使用是否具有适切性、得体性和正当性,这些都可以作为考量具体交际情境下语言服务质量和效果的标准。

  案例化举隅

  语用身份论被广泛应用于指导医疗咨询、教育教学、新闻报道、企业报告、警察调解等各类交际情境下的语言服务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医疗咨询领域,研究者基于语言顺应理论,探讨了电台医疗咨询会话、遗传咨询互动等语言服务活动中,服务者的语用身份选择和话语建构问题。研究发现,在医疗咨询领域的语言服务活动中,服务者主要选择了医学专家、同伴和朋友以及倾听者的语用身份,与服务对象进行交流和沟通。这些身份的选择和建构,通过语气、情态资源、人称指称语等话语实践实现,具有动态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特征。这是在顺应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相关语境因素的基础上,实现交际的人际目的和行事目的。这些研究对于培养医疗咨询领域语言服务者的身份意识及话语能力、促进有效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服务质量极具价值。

  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语言服务活动中,教师语用身份的动态选择和话语建构成为研究重点。研究发现,在教学互动中,教师会借助指令、评价等言语行为策略,建构博学型、权威型、亲和型和同伴型教师等多元语用身份。研究同时指出,教师语用身份建构是对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及心理世界语境要素动态顺应的结果。这些研究为语言教学与培训领域的语言服务与教师身份的融合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路径;也从身份视角为后期各类教学语境(如传统课堂教学或网课教学)中的语言服务话语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证指导。

  语用身份论还被用于指导新闻标题制作、企业报告撰写及警察调解话语使用等诸多机构语境下的语言服务实践。比如,在设计报纸新闻标题时,新闻记者会通过凸显新闻事件当事人的身份来吸引读者关注、与读者互动、引发读者共鸣。在企业报告的撰写方面,企业责任报告中的语用身份构建,主要借助文本互文、语图互文以及篇际互文策略实现,所建构的语用身份包括“管理规范的先锋企业”“多方参与的现代企业”“值得信赖的绿色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模范企业”“全国领先的跨国公司”等。在警务调解类语言服务实践中,当事人会以警察所建构的语用身份与语境因素的批判性为依据,对警察语用身份建构的有效性作出主观评价。这些研究强调,新闻记者、企业负责人、警察等语言服务的提供者,应结合特定的语言服务需求,在顺应语境因素的基础上,以有效的话语策略建构适切的语用身份,以实现提高语言服务质量、构建和谐社会语言生活的目的。

  前瞻性反思

  语用身份论在上述诸多语言服务领域得以广泛应用,足见该理论强大的生命力以及实际应用价值。但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语用身份论的应用领域仍囿于传统的面对面语言服务实践,对于互联网中基于社交媒体的虚拟互动鲜有研究。目前,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与人之间、机构与公众之间的线上虚拟社交行为甚至比线下面对面直接沟通更为频繁。在这样的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交叉并行的社交互动语境下,今后的研究应重点考虑如何将语用身份研究从传统语言服务领域拓展至新媒体语言服务领域。比如,可以针对政务微博、微信、在线医疗咨询、网络众筹话语等社交媒体语言服务活动中的语用身份选择、话语建构及交际效果进行研究,关注特定的语用身份建构如何服务于新媒体用户间的信任建构、人际关系管理及机构形象管理等。

  对于社交媒体语言服务活动中的语用身份研究,研究者要对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话语性质有充分的认知:它们并非简单的“在线文本”,而是基于混合媒介,以技术为支撑的交际者之间的互动。因此,研究者应关注社交媒体互动中独特、自成一体的话语形式,包括视频、图片、表情符号以及话题标签等技术符号资源。同时,研究者不仅要关注网络身份建构的话语策略,更要关注网络语言服务参与者身份建构背后的动因,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为此,可以考虑综合运用话语分析、在线访谈、网络民俗调查、在线问卷调查等多元研究方法。当然,也可以适当借助计算机技术和语料库工具进行定量研究,以弥补传统定性研究的主观性过强之不足。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包括对和谐、健康、丰富多彩的社会语言生活的需求。这有赖于社会语言服务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语言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以语用身份论指导医疗、教育以及行政执法等领域的语言服务实践,能够有效提升语言服务主体的身份话语能力,避免因身份不当带来的服务语言不得体、沟通不畅快、交际不和谐等问题。相信随着我国语言服务实践经验不断丰富、语言服务研究不断深入,基于语用身份的语言服务理论和实证研究将日趋成熟和缜密,从而为切实推进我国本土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和语言服务质量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系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