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把握语用身份论
2023年07月26日 10: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26日总第2699期 作者:赵恺航 毛延生

  身份研究一直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近年来,随着身份研究的“后现代转向”,同时由于身份在话语中呈现动态、积极、在线建构的特点,陈新仁等中国学者从语用学角度出发,采用社会建构主义视角,在现有身份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用学理论与学科特点,探索并归纳形成“语用身份论”的全新架构。与传统的社会身份理论相比,依据语用身份论框架的语用身份研究更为强调身份的交际依赖性、动态选择性、资源商讨性以及话语建构性等属性。语用身份论的提出,可以看作语言学界理论范式本土化的积极尝试。这是从系统学科融合的角度开展基于身份现象语用研究的新探索,也是中国学者扎根汉语社会文化尝试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努力。

  基本内涵

  语用身份论立足于语用学理论传统,以身份建构观、修辞观等作为自身理论基础,融合了参与者视角与分析者视角,并且关注具体语境下交际者的身份选择与建构。语用身份论的基本内涵,可以从参与者及分析者两个角度解读。从参与者的“局内人”角度看,语用身份是一种解读与施为的人际资源。从分析者的“局外人”角度看,语用身份还是一种阐释与评价的人际资源。从整体上看,语用身份论可以被概括为“语用身份资源观”,具有动态性、顺应性与融合性特点,贯通了解读、施为、阐释、评价等人际资源的多种研究路径。

  语用身份论认为,语言身份是交际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话语建构、动态选择的结果。同时,语用身份也是为了达到行事或满足人际需要的资源,能够影响话语解读的方式与结果。其不但可以解释特定话语内容与方式的形成动因,还可以评价特定情境下的话语运作方式与脉络。基于语用和身份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语用身份论的研究重点从传统的本质主义转向社会建构主义。因此,语用身份论视角下的身份研究,也从一开始观照单一的社会属性发展至当下兼容社会属性与心理属性,从而更充分地阐述了身份建构的动态本质。

  主要取向

  语用身份论强调身份的选择性与建构性,说话人需要选择合适、得体、正当的话语,通过具有策略性与目的性的话语表达来达成交际预期。因此,可以基于“语用身份准则”,围绕适切性、得体性、正当性、公平性以及真实性,对具体语用身份进行“正偏离或负偏离”评价。语用身份论主要有三个取向,具体如下。

  第一,语用身份论彰显身份研究的视角具化。在研究视角上,语用身份论更趋精微细致。基于汉语文化底色,语用身份论以具体语用身份建构案例为抓手,表现出一定的“去西方化”和“后现代性”特征。比如,“身份”并非个人层面的单一概念,而是一种关联特定社会、文化以及道德的群体概念。语用身份论将身份作为交际当中的一种人际资源,这就预设了其研究视角具化于带有社会规约性的话语理解与解释框架之中。身份本身具有的后现代主义型社会性、情感性、消解中心性与建构性等特征,自然而然地就被纳入其分析框架之内,并在其所秉持的方法论体系中得以呈现。

  第二,语用身份论推动身份研究的辖域转型。语用身份论关注身份的反思性、多样性与批判性,顺应了语言学领域对于身份研究的“批判性转向”。这也标志着身份研究迎来了自身的辖域转型。通过强调身份从“个体所有”转变为“个体所做”,人际交往中身份的动态化、去中心化与再概念化,在语言使用层面得以充分彰显。随着身份研究的辖域转型,个体身份的“一体两面性”被放大并不断语境化,这就导致语用和身份研究表现出“微变化”与“宏交叉”的双重特点,最终实现身份研究边界的纵深拓展。

  第三,语用身份论助推身份研究的方法融合。语用身份论在方法维度不断谋求纵深拓展,并且力求兼顾多个模态渠道,从而丰富了研究方法跨度与效度。语用身份论紧跟身份话语研究范式从“内部主体”到“外部话语”的转型趋势,通过身份“行为化”来消解静态身份概念,进而回应了身份研究的“话语转向”。就研究方法而言,语用身份论不仅体现出主体范式所倡导的路径,而且体现出侧重话语本体作为身份建构的方式,并兼顾身份本身的显性与隐性特征,摆脱了将身份予以扁平化处理的藩篱,从而能够更加立足于个体的对话本质,尝试巧妙地捕捉到身份内部矛盾性与独特性的话语表征轨迹。

  突出贡献

  从整体看,语用身份论对于话语交际过程进行了全面的解释,其中可以找到语言顺应论和关联理论等宏观理论的影子。从局部看,语用身份论对于话语交际过程当中的某些方面进行了说明,诸如面子理论以及会话含义理论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系统阐述语用身份的本土化理论,语用身份论为语用身份的界定、分析与评价等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语用学研究的本土化打开了一扇窗。一方面,语用身份论丰富了现有语用学身份理论体系,增强了本土化语用学理论的解释力,为国际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具有东方特色的理论视角。另一方面,语用身份论为具体人际话语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启示,增强了相关理论分析的可操作性,成为国际语用学界“解放语用学”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此外,语用身份论对于语用身份在现实场景中的具体实践操作提供了重要启示。比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事务性目标选择具体的语用身份,从而更好地“以言行事”,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德。在翻译实践当中,译者对于身份的选择更是直接影响对于原文的解读,因此在语用身份论的充分观照下选择合适的译者身份可以更好地传递翻译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及意蕴。在跨文化交际当中,交际者可以站在他国文化的视角,转换身份来理解并包容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总体而言,语用身份论可以更好地指导语用身份实践,增强语言使用者的“身份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语用身份论不但是对人际交往原点的回归,同时也具有重要的语言服务价值。

  可以说,在语用身份论被应用于多个语言使用场域之后,其表现出的解释效度与活力令人耳目一新。我们相信,随着内省法、实验法以及语料库等多元方法被应用于语用身份研究之中,相关成果可以为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的有关研究提供一些具有实用性的参考。

  (作者系哈尔滨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哈尔滨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