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贫困儿童语言能力发展问题
2021年11月16日 07: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1月16日第2288期 作者:张洁 王春辉

  儿童的语言能力是其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业成就、人力资本和社会流动的显著预测指标。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不仅关涉个人的终身发展,也关乎国民整体的语言文化素养和国家贫困治理事业。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抓住脑发育和语言发展的窗口期,促进贫困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对深入开展人力资本扶贫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至关重要。

  多维贫困

  制约儿童语言能力发展

  贫困与儿童语言发展有统计学相关性,贫困儿童面临着语言能力发展的多重环境风险。社会经济地位、营养保健、居住环境、家庭状况、学校特征等与贫困有关的社会经济因素可能对儿童语言发展产生间接影响;而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交互质量、家长语言水平、家长和教师期望等与贫困有关的社会人文因素与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显著相关。

  不利的儿童早期成长环境和经历,可能妨碍贫困儿童大脑各功能区神经回路及其生物功能的正常发育,从而影响认知、语言、行为等方面的发展。这些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环境因素在儿童大脑发育和语言发展过程中以动态的方式共同作用,可能对每个贫困儿童在语音、词汇、句法及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读写能力、叙事语言能力、学业语言能力等方面造成不同影响,妨碍其学业成就及终身发展。

  学龄前阶段

  是语言潜能发展的黄金时期

  从神经认知科学来看,学龄前阶段是大脑发育和语言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脑发育的机会窗口期对应了语言发展不同方面的敏感期。研究发现,儿童母语语音学习的关键期为6—12月龄;而儿童母语句法习得的关键期是18—36月龄;儿童母语词汇发展的关键期是从18月龄开始。因此,在学龄前阶段为儿童语言发展提供适宜的语言环境和充足的经验刺激十分重要。同时,对双语大脑功能组织的研究显示,获得第二语言的年龄对双语大脑偏侧化模式具有重要影响,早期双语者和晚期双语者在语言习得过程及结果上存在显著差异。这部分是由于大脑皮层和胼胝体直到5岁或6岁才发育完全,而且神经通路的髓鞘直到那时甚至更晚才建立。6岁之前习得双语者大脑无明显偏侧化,左右脑均参与语言加工,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学习具有基本相同的脑生理机制,所以二语习得效率和语言熟练程度更高。而6岁以后习得第二语言的双语者随着大脑发育的成熟左侧化愈发明显,左脑更多参与语言加工过程,而且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加工激活的是左半球的不同区域,因此第二语言能力难以达到母语水平,难以成为平衡双语者。可见,6岁以前开展双语学习是保证双语能力平衡发展的最佳时间。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政府陆续开发了多个儿童早期语言发展干预项目,帮助处境不利儿童消除语言发展风险,提高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往往是第二语言),从而获得平等的教育结果,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学前学普”助力脱贫攻坚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不同地域又存在众多汉语方言,为了消除各族群众的交际障碍、增强人民凝聚力和国家认同,就需要有全国通用的共同语。新中国成立以后,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实践证明,普通话在减贫特别是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能使贫困人口享受更多公共资源以及语言功能上的优势,从而改善社会经济状况。目前,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为80.72%,而“三区三州”普通话普及率仅为61.56%。加速在深度贫困地区普及普通话,着力加强学前儿童的普通话教育,是实现人力资本扶贫的重要途径。

  “学前学普”是教育扶贫的先导工程,能有效提高处境不利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是保障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第一课。作为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凉山州受自然、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事业发展滞后,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低,全州学前儿童中,听不懂、不会说普通话的现象极为普遍。为帮助彝区孩子打通语言关,切实发挥国家通用语言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作用,2018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凉山州启动以“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为目标的“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工作。该行动发挥“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工作机制优势,广泛吸引高校、企业和社会多方力量构筑合力,着力改善幼教点设备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村幼辅导员培训,开发课程资源和学普信息平台。“学前学普”行动极大减少了彝区孩子由语言障碍导致的厌学辍学现象,改变了他们因为不懂普通话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边缘化的现实,为今后在“三区三州”少数民族聚集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效方案。2021年7月21日,教育部实施“十四五”期间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童语同音”计划。该计划聚焦民族地区、农村地区,旨在抓住幼儿时期的语言学习关键期进一步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为夯实终身发展基础、帮助个人成长成才、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基础性作用。

  学前双语教育培养平衡双语人

  我国贫困儿童多生活在少数民族人口集中同时也是贫困发生率更高的农村地区。这些贫困儿童在不利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下要面对母语/母言(少数民族语/方言)和国家通用语的双语学习任务。在民族地区推普要处理好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而将“学前学普”纳入学前双语教育体系,可以保持少数民族语言与推普扶贫并行不悖,有利于将汉语非母语的贫困儿童培养为掌握国家通用语的平衡双语者,从而改善贫困儿童在语言方面入学准备,提高学业成就。儿童具有学习语言的巨大潜力。从婴儿期开始,就能够分辨两种语言,并且能够学习这两种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良好的第二语言学习环境是儿童双语能力发展的基础。有研究指出,全语言环境的教育策略能够有效提高儿童的语言和阅读能力,更适合3岁以前接受第二语言的儿童;而针对3—4岁初次接触第二语言的儿童,可以考虑全语言教育环境结合使用自然拼读法教育策略,确保儿童的解码能力和阅读能力得到更好的成长。为儿童提供一个刺激丰富、充满趣味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在有意义的互动中自然习得语言,能激发儿童第二语言学习的内生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在现今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优质的语言人力资源不再局限于单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了参与世界语言生活、提升国家外语能力,许多国家的儿童在学校教育中除了学习本国语言之外,还要学习一种或多种外语(往往是国际通用语)。在三语习得中,平衡双语者的学习效果优于非平衡双语者,且有可能从平衡双语者发展到平衡三语者。早期的双语习得能强化儿童大脑的执行功能,不仅对儿童语言发展有帮助,而且对儿童以认知控制、注意选择、心理抑制为基础的认知发展也有促进作用。此外,早期的二语学习经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儿童的多元文化思维模式,有利于元语言意识的增强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学前双语教育对人才发展和教育扶贫的意义。

  通过干预儿童早期语言发展以增加人力资本、减少贫困是语言扶贫的一项长效机制。然而,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语言扶贫的工作仍任重道远。未来,我们还应继续加强在不同语言文化和社会经济背景下儿童语言发展与语言扶贫的相关研究,提高贫困儿童早期保育和教育的有效投入,建立普惠、可及、综合、全纳的儿童早期语言发展干预体系,健全对干预项目进行立法、管理、监督、评估和研究的保障机制,以实现语言扶贫。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首都师范大学语言治理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