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三语习得研究 优化国际中文教育
2020年07月15日 09: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15日总第1967期 作者:张斌 王林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在全球经济贸易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受到各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国际中文教育也迎来了最好的时期。陆俭明先生在《话说汉语走向世界》中指出,汉语国际传播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汉语教学纳入大多数国家的国民基础教育体系,高校开设汉语专业,汉语成为第一外语选修课之一。

  汉语多作为第三语言学习

  从政府层面来看,截至目前,近70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政府层面语言教育政策,将汉语教学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汉语国际推广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势。但是统计发现,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国家中,只有巴基斯坦、澳大利亚、南非等少数国家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L2)进行学习。而大多数国家将汉语置于第三语言(L3)学习的位置,例如,美国、法国、德国、韩国、日本、泰国、印尼、越南、菲律宾、意大利等。

  从当今国际语言的通用程度来看,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通用程度仍高于汉语。绝大多数母语非英语的国家和地区,英语仍是大多数学习者优先选择学习的L2。柯彼德教授曾表示,“全球1亿多中文学习者绝大部分是初学者,仅占以中文为母语或者第二语言(包括华裔和少数民族)人数的7%,相较于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等其他语种所占比例较少”。这说明,汉语虽然受到了外国人的热爱,但是相较于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等大语种,作为L2进行学习的优势并不明显。事实情况是,大多数汉语初学者是在具备了母语(L1)、L2的基础上,将汉语作为L3来进行学习。

  从国际中文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及方法,都是《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明确规定的内容。海外及国内的国际汉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将所有母语非汉语的学生统一归为L2学习者,忽视了在L2、L3习得过程中存在着群体性差异,导致教学参与度较低,教学成果不够理想。

  三语习得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三语习得指的是除学习者母语、已掌握或不完全掌握的L2之外,正在学习的一种或多种语言。三语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40年的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今已经形成为一门与社会学、脑神经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相交叉的重要学科。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元语言意识和语际迁移两个方面。前者多关注语音、句法意识的研究,后者涉及语音、词汇、句法、语义的迁移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开始关注三语习得相关理论及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三语(本族语、汉语、英语)习得情况。例如,少数民族地区展开三语教学的价值和意义、课堂上开展三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还有少数民族三语学习者在语码转换、语际迁移以及元语言意识方面的特征等。此外,近些年国内学者也有意识地译介国外三语习得的研究成果,并将研究对象拓展到国内非少数民族的三语学习者,客观上弥补了国内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足,拓宽了国内三语习得的研究领域。

  崔希亮教授指出,“三教”(教法、教材、教师)问题是语言教学的永恒主题。语言教学作为动态发展过程,需要以与时俱进、兼收并蓄的态度借鉴与吸纳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国际中文教育应借鉴吸收三语习得研究的成果,以推动自身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提升国际汉语教师理论水平

  首先,国际汉语教师有了自觉树立三语理论研究的意识。国际中文教育长期以来都是纳入二语习得研究理论框架之中,这与汉语在海外大多数国家处于L3学习位置的事实相悖。而三语习得理论的引入,为汉语作为L3学习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研究可基于多学科视角和方法创新,以三语习得相关理论模型,如积累性强化模型(CEM)、语言类型优选模型(TPM)、语言临近模型(LPM)、手术刀模型等进行研究构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解释力,而且可进一步拓宽国际汉语教师的理论视野。

  其次,国际汉语教师从新视角开展实证研究有了切入点。长期以来,国际汉语教师分析和解释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时,主要运用的是二语习得相关理论,忽视了多语背景对汉语习得的影响。而从三语习得的视角展开实证研究,可为教师提炼出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L3教学模式。可关注的实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影响三语学习者汉语习得的个体因素,包括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性格特点、关注度等;第二,三语学习者语码转换的特征,包括三语学习者在语言交流中的使用策略、三语教师自身的语码转换情况等;第三,语际共性和多语际迁移,用以解释三语学习者“L1—L2—汉语”之间在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内在联系。

  拓宽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思路

  首先,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可由三语理论拓展。第一,三语语际迁移研究既强调三语之间在语音、词汇、句法等迁移上的互动关系,又特别注重运用对比分析方法进行多语系统之间内部要素的比较。因此,将汉语与L1、L2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三语之间内在的联系,从而有效地帮助汉语学习者将两种外语知识纳入自我认知体系。第二,三语元语言意识研究成果表明,在教学过程中,从整体视角出发,充分利用双语者的语言背景优势,可有效激发三语者的元语音意识和句法意识,进而提升汉语学习成效。

  其次,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理念可在三语理论助力下升级。三语习得研究成果表明,多语学习者在掌握第三语言时具有认知优势,他们的语言系统会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出语言学习技能、语言管理技能和语言维持技能。对此,在国际汉语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调动学习者的双语语言优势和习得经验,在改善语言系统质量的同时,帮助学习者克服畏难情绪,有效激发学习汉语的热情。

  厘清国际汉语教材编写思路

  首先,教材内容的编排要更具有针对性。对于三语学习者而言,L1和L2直接影响着L3的习得和输出质量,因此国际汉语教材要根据三语学习者的双语特征,优选相应的教材内容。第一,基于三语学习者元语言意识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三语学习者元语言中与汉语相关的语言要素知识,保证稳定的知识输入量。第二,基于语际迁移的认知影响,适当编入L1和L2的语音、词汇、句法等内容,有效发挥语言正迁移的作用。

  其次,操练内容编排的目的性可更加明确。三语习得中的知识分析和加工控制策略,可以为教材操练内容的编排提供新的视角。一方面,在语言知识分析策略指导下,操练内容应将汉语与L1、L2存在着语际共性的语言要素、文化知识、语用规则等内容和言语技能、言语交际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使操练内容的设计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在语言产出的抑制控制层面,语言加工控制策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操练内容的编排要扩充汉语和L1、L2的对比性内容,借助三语学习者双语背景及特征,激发三语学习者对汉语相关语言文化知识的组织与表达能力,形成汉语语言控制轨迹。

  综上,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中,应积极开展多语言环境下的第三语言习得研究,并积极运用其优秀成果指导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全面揭示汉语习得规律,极大地提高国际汉语教学的效率与水平,而且可以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促进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向纵深发展。

  (本文系华侨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费项目(13SKBS22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