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代价值看《诗经》英译
2020年06月30日 09: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30日第1956期 作者:朱云会 王金安

  翻译活动既是一种事实存在,又是一种价值存在。作为价值存在时,翻译活动表征着能满足人类进步与时代发展需要的性质。在翻译活动中,原作者是翻译价值的创造者,译者是翻译价值的转换者,读者是翻译价值的实现者。翻译活动要实现时代价值,必须遵循自身的规律性,合规律是为了合目的,即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

  文学翻译在时代背景下进行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英译已经有近400年的历史,产生了八种全译本。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理雅各译本、韦利译本以及庞德译本。时代背景是文学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时代需求则是文学产生的动力,文学翻译亦是如此,文学翻译的选材受到时代需求的影响。上述三个译本的产生紧跟诗学背景的转变,顺应时代的发展,得到了中外读者的肯定,也对当今《诗经》的英译产生一定的启示意义。

  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的《诗经》英译本(1871年)是《诗经》英译史上第一个全译本。该译本产生于殖民扩张时代。为了实现传教的目的,理雅各研读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寻找中华文明与西方宗教之间的相似点。他发现《诗经》中含有大量“天”的资料,可以用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的相合。理雅各认为,若从基督教的视角加以解释,将会吸引更多民众皈依基督,促进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此外,《诗经》中包含大量的历史掌故、神话传说、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等资料,研读《诗经》可以帮助传教士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传统,从而与受过良好教育的儒生、上层士大夫建立较为密切的关系。理雅各的译本是“学者型”翻译的代表。译本中包含180多页的“绪论”“附录”“题记”,这些副文本资料约占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二。理雅各为每一首诗歌撰写“题解”,讲解诗歌的经学内涵。理雅各译本的出现适应了传教的需求,是时代的产物,受到了当时读者的好评。

  进入20世纪后,西方世界加快了汉学研究的步伐,他们相继设立汉学文化研究中心,开辟新的研究视角,极大地促进了海外汉学的发展。在《诗经》研究方面,西方学者逐渐摆脱经学传统的束缚,开始从文化学着手探索《诗经》的文化内涵。加之20世纪初期五四运动的爆发,国内学者也开始探索《诗经》的史学价值与文化内涵。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韦利在译本中删掉《诗序》、经学注疏以及“政治性”诗篇,力求从文本出发挖掘诗篇的主旨。韦利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诗篇的主旨重新排序,打破了“风”“雅”“颂”的传统分类,将诗歌按爱情、婚姻、战争、田猎、祭祀等17个主题分类。韦利的《诗经》英译本是从文学和文化学视角翻译《诗经》的开篇之作。在该译本中,诗歌的文学价值放到了经学价值之前,较全面地勾画出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图景,促进了中国古代民俗民风的译介与传播。

  庞德英译本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而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诗人庞德意识到西方道德体系的溃败,因此他急切希望通过翻译把中国的儒家思想传入西方,重建西方的道德体系。庞德翻译《诗经》是为了讽刺时政,控诉和痛斥西方当权者的贪婪残暴从而宣传儒家思想,以重建西方社会道德秩序。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庞德挖掘和阐释了《诗经》在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涵。此外,作为意象派诗人的代表,庞德在美国诗坛发起了一场“诗歌革命”。庞德认为中国诗歌由大量意象组合而成。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庞德模仿汉语的特点,采用蒙太奇的手法,创造了大量的意象。然而,多数情况下,这些意象与原诗的意象并不一一吻合,这也充分显示出庞德“意象派”诗人的特质。庞德的译本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借古喻今,同时借中慧西,传播儒家思想文化,吸收儒家思想的精华,重建西方的价值体系。其二是为了推动意象主义诗学的发展。庞德的译作遵从意象主义诗学的原则,采用高度意象化的翻译方法使译文充满诗学色彩,该译本也因此成为诗歌意象研究的首选译本。

  顺势而为是翻译取得成功的关键。理雅各译本、韦利译本、庞德译本能够在众多译本中脱颖而出,与其顺应时代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把握历史发展进程,才能产生具有时代价值的译本。如今,人类社会进入了发展的新时代,非传统安全威胁问题的全球性、复杂性已经超出一国的范围,因此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世界各国的广泛参与。

  传统典籍译介可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思想底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根基,是中国对解决全球治理危机作出的重大贡献。“讲好中国故事”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推手。在中华优秀典籍中,有许多阐释“博爱”“贵和”等优秀文化基因的篇章,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增强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中国应对能力的法宝。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指引下,译介或重译中华传统典籍,是传播中国故事、宣传中国理念的良好契机。

  《诗经》是中华文化的“元典”,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譬如,《诗经·小雅·伐木》因其“博爱”的题旨而广为传播。该诗强调无论是亲朋还是故友,都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诗歌中,作者分别用“诸父”“诸舅”“兄弟”称呼前来参加宴会的客人,不管客人来不来,主人都会认真打扫卫生,准备美酒佳肴。这样做不仅是出于礼仪,更是为了巩固友情和亲情。主人对待任何一位客人都会一视同仁,不论长幼,不分亲疏,不会厚此薄彼。这种博爱的思想成为这首诗的精华。中国一直是一个博爱的国家,多次对非洲以及东南亚等国家伸出援手,对促进世界的共同进步贡献了力量。

  又如,《诗经·小雅·常棣》是一首周人宴会时赞颂兄弟亲情的诗歌,全诗展现了兄弟、亲朋好友之间“贵和”的思想。其中,“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表达了诗人对兄弟亲情的赞颂,同时也彰显了华夏传统的人伦观念。在第七章中,“兄弟既翕,和乐且湛”指兄弟们亲亲热热聚在一起,多么的和谐欢乐。诗歌还讽刺了兄弟之间恶意相争的现象,当社会环境安定时,兄弟之间反而出现了嫌隙。在当今的地球村,全世界人民都是兄弟姐妹,都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定。全世界人民只有同心协力、和衷共济,才能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保证奋斗结果的长久生命力。

  多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强调世界的整体性与关联性。中国坚持的“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等理念,既来源于中国多年来内政外交的实践经验,又源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今,团结、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汲取并对外译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成为加快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力量。《诗经》英译已经走过了“经学阐释”“文学价值阐发”与“艺术技巧探索”的阶段。未来,在继续前人研究的同时,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将《诗经》重译的重点放置于促进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之上。以合理的角度重新阐释《诗经》,能够从不同侧面挖掘《诗经》的时代价值,促进《诗经》英译的多样化解读。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