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运富:“古今字”研究需厘清概念
2017年09月05日 08: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5日第1285期 作者:李运富

  【核心提示】学术史研究的最高原则是求真。所以,首先要从“古今字”的学术事实出发,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学术环境中,准确理解古人的原意,这样才能客观评价“古今字”的学术史意义并发掘其现代研究价值。也只有还原历史真相,才能弄清楚现代学者对“古今字”产生误解的原因。

  当汉字记录语言时,字符单位与语符单位并非一对一的固定关系,一个字可以记录不同的词,一个词也可以用不同的字来记录。这种同字异词和同词异字的现象,既为汉字的使用带来方便,也为文本的阅读带来困难。特别是异时用字的变化,使得汉字汉语的对应关系错综复杂。裘锡圭先生指出:“文字的用法,也就是人们用哪个字来代表哪个词的习惯,古今有不少变化。如果某种古代的用字方法已被遗忘,但在某种或某些传世古书里还保存着,就会给阅读古书的人造成麻烦。”

  用字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用字背景和用字习惯,因此,不仅阅读古书需要研究异时用字变化,描写汉字发展史也需要研究异时用字变化。

  古代学者的“古今字”观念

  古人早就注意到这种异时用字不同带来的阅读麻烦,并在注释古书中用“古字”、“今字”或“古今字”等表述加以说明。古代学者提出“古今字”的目的是为了解读文献,通常用大家熟知的“今字”沟通功能相同而比较生僻的“古字”。古人所说的“古今字”是个训诂学概念,属于异时用字问题。凡是不同时代的文献记录同一词项而使用了不同的字,都可以叫“古今字”。其要点有三:一是“同物同音”,即音义相同,在文献中记录同一词项;二是“文字不同”,使用一组不同的字符来记录同一语言单位;三是使用时代有先后,先“古”后“今”,但“古今”相对无定时。

  现代“古今字”研究的误区

  现代“古今字”的研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三个误区。

  在“古今字”的性质上,把用字问题误认为造字问题。“古今字”是个学术史概念,指的是不同时代使用不同字符记录同一词项的用字现象。但多数学者都把“古今字”看作造字现象,典型的说法如:“古今字是字形问题,有造字相承的关系。产生在前的称古字,产生在后的称今字。在造字时间上,古今字有先后之分,古今之别。古今字除了‘时’这种关系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古字义项多,而今字只有古字多种意义中的一个,今字或分担古字的引申义,或取代古字的本义。” 这种认识的“古今字”也被叫作“分化字”。但实际上“分化字”是单方概念,“古今字”是组概念;“分化字”与“母字”之间音义有别,而“古字”与“今字”必须音义相同;“母字”在单个义项上可以跟“分化字”构成用字层面的“古今字”关系,但构成“古今字”关系的字组并不限于有造字相承关系的“母字”与“分化字”。所以把用字的“古今”关系看作造字的“分化”关系,既不合学理,也不合学史。

  在“古今字”的材料上,把不同角度的归属误当成概念纠葛。“古今字”是着眼于时代的先后对同词异字现象的一种表述,它所适用的材料,换个角度也可以同时归属于别的关系。这种同一对象可以多属的情况,是切换观察角度造成的,并不违背思维逻辑,因为角度不同的类别属于不同的平面,不同平面的概念原本没有交叉纠缠的地方。事实上,交叉的是材料(多属),就这几个概念而言,它们分属不同系统,彼此并无瓜葛,无需作内涵和外延上的分辨,但也不能对材料进行非此即彼的绝对划分。正如张三与李四,既可属“夫妻”,也可属“同学”,或属“同乡”,但我们不能说这几组概念不清晰,需要分辨。如果硬要分辨张三李四究竟是“夫妻”关系,还是“同学”关系,或者属于“夫妻”就不能属于“同乡”,则是荒谬的。结果导致材料与概念混同,越辨越乱。

  由于上述原因,一些学者往往先入为主地把“古今字”看成“分化字”,并以此为检验是非的标准去评判古人有关“古今字”的论述和材料,其论断常常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

  “古今字”研究亟待正本清源

  20世纪以来研究或涉及“古今字”材料的论著、论文内容多属概念争论和字例归属分辨,鲜见对历代注明和列举的古今字材料全面汇总的,也没有对历代学者有关古今字的学术观点进行系统梳理,致使现代人在论述“古今字”问题时,或误解历史,或无顾历史,把本来属于不同时代的异字同用现象混淆于孳乳造字形成的文字增繁现象,且常陷于各种概念的辨析泥坑。这种以今律古想当然的学史研究误区急需拨正。

  学术史研究的最高原则是求真。所以,首先要从“古今字”的学术事实出发,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学术环境中,准确理解古人的原意,这样才能客观评价“古今字”的学术史意义并发掘其现代研究价值。也只有还原历史真相,才能弄清楚现代学者对“古今字”产生误解的原因。

  正本清源,还原真实,学术史料才有利用价值。汇编历代注列“古今字”字组和系统描述“古今字”学术史,对现代学术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理论方面,有助于探求汉字职用演变规律和解释汉字职用的各种现象,从而建立“汉字职用史”和“汉字职用学”。“古今字”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用字面貌,汉字的职能和语词的用字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变化的结果由哪些因素决定,汉字使用的基本规则和行废规律,汉字职用的分布特点等,都需要历史的描述和理论的阐发。

  二是应用方面,古代学者注列的古今字材料,以及对相关材料的考证和解说,有助于扫除古籍阅读中的字词障碍,这是“古今字”学说原始功能的延续;汉字使用的普遍现象和个性特点也可以帮助整理古籍,包括版本断代、古书改字和用字转换等;“古今字”所沟通的字词关系是大量的,理清每个字的记词历史和每个词的用字历史,使每个字符的形跟每个语符的音义建立符合实际的确定性联系,字典词书的编撰和修订就有了丰富而坚实的材料依据,所以“古今字”研究也是完善现代字典词书的有效途径。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今字资料库建设及相关专题研究”(13&ZD12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