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线性科学视野看语言演变
2016年03月29日 08: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3月29日第935期 作者:王锋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以全球化、信息化和城镇化为背景,语言的发展演变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本文试以非线性科学的角度对其加以简要阐释。

  语言系统更趋开放和复杂

  语言是开放的动态的符号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而频繁的信息交换关系。当下语言发展的开放性和复杂性更趋凸显。

  语言的开放性范围扩大。在传统社会中,一个民族和地区的语言,其信息系统通常只反映本民族和本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知识。但20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语言及文化之间的空间界限和交流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消除,外界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对一个语言系统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如“克隆”、“厄尔尼诺”、GPS、WTO等特定领域的新词,也会出现在乡村语言甚至少数民族语言中。

  语言系统对外部系统的反馈更为敏感。当下,人们的社会和文化活动及其成果以极快的速度反馈到语言系统中,而不再需要传统社会中长期的积淀和传播过程。尤其是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热点话题和概念,更易引起语言系统快速而敏感的反应。“超女”、“蚁族”、“富二代”、“山寨”等大量汉语新词的快速传播,体现了这一特点。

  语言群体流动增大,语言系统的接触更加错综复杂。无论城市和乡村,都已很难找到传统社会纯粹单一的语言社区。语言接触的深度和广度已经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

  个体性扰动对语言系统发展的影响凸显。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其发展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但在新的条件下,一些个人的语言活动及表达方式能够呈几何级数传播到群体的语言生活中,个体性语言活动对语言系统发展的影响明显增强,对语言系统发展造成的扰动有目共睹。

  外部环境削弱语言发展的内在确定性

  语言的发展具有内在的方向和确定性。这种确定性短期内不容易看出,但长期看则是明显的。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口流动少,语言的发展具有内在确定性。如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山川阻隔,语言社区相互独立,语言总体上按内在的格局自然发展,其发展的内在确定性更加鲜明。

  而当今中国的语言发展和演变格局,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下,外部扰动对语言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致使语言的发展经常偏离原有轨道,进而削弱语言发展的内在确定性。

  以汉语为例,词汇系统中英文字母词越来越多,这是英语作为全球性语言对汉语语言系统造成的扰动。英语字母词的吸收有其必要性,但也需控制在一定数量以内,否则将影响汉语和汉字的原有性质。又如,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但一些随着社会热点问题形成的特殊网络词语,造成了汉语构词的新变化。同时,一些不符合汉语原有组合规律的结构,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通用。再如,从类型学上看,汉语是动词型或动词优先语言,而英语则是名词型或名词优先的语言,但受英语影响,汉语的动词型句子“祝您旅途愉快”经常被说成“祝您有一个愉快的旅程”,这实际上是汉语中的英语表述。

  语言发展对初值的敏感依赖性更加凸显

  蝴蝶效应是人们早已熟知的浑沌系统的根本特征。在浑沌系统中,只要初始条件稍有偏差或微小的扰动,就会使系统的最终状态发生巨大的变化。语言系统的发展完全符合浑沌系统的特征。

  当前的语言发展在新的条件下,蝴蝶效应现象更趋突出,且更具时效性。在传统语言发展中数十年乃至成百上千年才能完成的变化,在新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就会实现。原因在于语言的传播和影响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和变化,能够通过特定场合和条件,在极短的时间内扩散到全民语言中。例如,以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于2010年11月10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文章,由于其权威性和号召力,一直仅限于网络使用的“给力”一词一夜之间蹿红神州大地,扩散到全民词汇系统中。这一事例堪称新时期汉语发展蝴蝶效应的最好例子。其他因各种个人语言行为以及偶然、突发事件而引起的语言新变化不胜枚举,导致特殊的语言现象屡见不鲜,各种新词爆炸式增长。句法方面,如各种“体”的层出不穷以及“全民造句狂欢”,其发展变化虽有偶然性,但因涉及词法和句法,值得密切关注。

  分形的消减及语言分化趋势的弱化

  语言是一个非线性复杂系统,有着多层次、多方面的分形结构。例如,地域方言可以视为语言的分形,它是语言地理分布和历史发展的结果。除了地域方言以外,与语言系统发展相关的还有各式各样的分形。如语言习得因生物认知、信息输入、互动模式、社会历史语境、自动性、所属、情感、动机等不同而对应于不同的分形。这些分形,实际上代表了语言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在传统社会中,语言因空间分布、社会条件及其他各种因素的不同,会分化出不同层次、不同标度的分形。但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城镇化条件下,以强势文化、网络文化、城镇文化为依托的通用语言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地域方言、社会方言、个体变异的渗透和约束力不断增强。总之,语言的各种分形形式逐渐向通用语言和强势语言趋同,分形消减,语言发展的分化趋势减弱。

  当前,由于受汉语的深刻影响,很多少数民族语言不仅在语音、词汇上日益受汉语的影响,语法结构也向汉语趋同。各地汉语方言在词汇、语音和语法上不断向汉语普通话趋同的例子,也俯拾皆是。强势语言通过不断增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影响力,日益密切频繁的人口和社会流动,再加上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的支持,对弱势语言和方言的影响将更趋凸显,语言融合已经成为语言发展的主流。尽管在网络语言的冲击下,语言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但并不能改变语言地域、社会、个体变异弱化的总体趋势。

  语言发展不确定性的增加,给新时期语言规范工作带来挑战。而语言历史演变的谱系树模式日渐式微,“倒河网状”演变模式更加符合当前和今后语言发展的实际。当前弱势语言功能弱化的趋势难以逆转,而党和国家适时提出“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正是在科学、客观认识这一发展趋势基础上适时提出的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方针。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民族语言学会)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